借着换工作的机会,重新审视了未来的方向问题,以及现实的差别所在。

2B和2C类产品都曾完整参与过,在经历过最近一次的残酷“历炼”之后,尤其感触深刻。结合对前端领域的思考和反省,有种难以言状的“骨感”和失落。

业务导向是大多数2B类产品的特征,无论包装成SaaS、PaaS,还是IaaS。叠加产品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及工期紧张等多重因素,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功能导向”,根据合同约定,满足甲方的需求即可。至于UI、用户体验等需求,往往被弱化,或被边缘化。相应的,前端的身份也更多偏向于“工具”角色,配合产品、服务端人员完成既定的需求和任务即可。

更重要的,2B类产品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定制化。不同的2B用户所面对的不同业务场景、功能需求往往要求产品层面的“个性化”。一旦“个性需求”超过产品的承接能力,往往意味着庞大的开发、维护支出,也意味着将透支团队的情绪和未来。无穷尽的定制版本,便更无暇顾及用户体验的提升和优化。

诸如以上典型问题,却鲜有能在架构、产品设计层面做到如WordPress般的高度可扩展性。而现实情况也往往没有机会和条件允许。“磨刀不误砍柴工”,更多只是一句口号。要不然,没有v2.0、v3.0,KPI怎么办?怎么反映各人的能力?

另一方面,从市场需求来看,2B类产品却往往占据了主流,也必然是未来的一大方向。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各领域的信息化、互联网化,意味着2B类产品的光辉未来。只是,不过是替代了先前的C端,或人工操作。核心,依然是“业务”。

反过来,2C类产品面临着更充分的竞争,必然要求各种差异化,除去功能,还有更关键的UI、UE——即:用户体验。如何留存用户?如何提高转化率?……这些是2C类产品需要重点关注的。

另一方面,除去以上的存在感和认同感,从成就感和兴趣等方面,对前端、UE、UI等也是2C类产品更为友好。

2B类产品大多数情况下,自己并非真实的用户,这种代入感的缺失便不易产生成就感。自己的产出是为其他用户服务,相比为“自己”服务,主人翁意识明显偏弱。试想,若自己参与打造的产品是类似微博、天猫等有无数用户使用的,且自己也是每天都亲身参与其中的,谁不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当然,这一层面的考虑有些世俗、功利化。但,这正是日常工作的动力和信心来源。

即便,他日不再参与项目,但每每看到线上的代码、署名,和背后留下的江湖传说,也足够开心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