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易时,和同事提到“新闻采编权”[1]一事,几乎都不相信网易等新闻门户不具有“新闻采编权”,哪怕找出了政府官网、官媒的证据。而对于这个事实,最初甚至是在入职培训时由网易的讲师告知的。

实际上,包括网易在内的四大门户都不具有“新闻采编权”。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第六条:

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的,应当是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或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

及第八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的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应当分开,非公有资本不得介入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业务。

和第六章《附则》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新闻单位,是指依法设立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和新闻电影制片厂。

可见,对于新闻的采编业务,目前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媒体:纸媒、电视、广播等,其他商业网站几乎都无权进行新闻采编业务。

而例外在于部分中央主要新闻网站,根据中国网信网2015年11月6日报道[3]

首批获发记者证的网站包括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台湾网、中国西藏网、光明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新闻网、中青在线等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主要考虑是,这些新闻网站都是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取得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

因此,四大门户等只具有转载等二类资质所规定的权利。

学生时代曾不时会买一份《参考消息》,起初同学见了后非说是“参政消息”,哪怕报头下方清楚地写着“参考消息报社出版”,其依然坚持己见。

另一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伊利”的所在地,有说是新疆的,在告知是内蒙古的品牌后,同样表示不敢相信。

二月初,某群里因一场外交部记者会引起了一番争论。

起初,某人说“1月3日起,中国向美国通报30多次,而未向国内公开”:

而后,又重复了一遍:

而在自己找到1月3日的记者会新闻时,其又澄清是在2月3日的记者会上讲的“从1月3号开始”:

但最后证明,实际的国内通报时间早在去年12月30号便已发布。

12月30日疫情通报

1月1日疫情通报

至此,事情水落石出,但中间穿插着不少人的冷嘲热讽:

而通过这一事,让自己震惊之余,也深感悲哀,高学历、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甚至不乏学界、商界成功人士尚且如此,其他人士又该如何面对“信息轰炸”?

也不得不感慨十多年的教育的弊端和失败之处,而这已不是“素质教育”能解决的了。而倘若抱着这种认知从政、教学,后果不敢想象……

这也是目前看《黑匣子思维》的最大的感触。

由此可见,认知与学历无关、与职位无关、与阅历无关,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那些过去凭“运气”赚取的,迟早凭“实力”亏回去。

而这,才是教育的终极意义——无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资料:

  1. 采编定义:
    https://baike.baidu.com/item/采编
  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全文:
    http://www.cac.gov.cn/2017-05/02/c_1120902760.htm
  3.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就“首批新闻网站记者证发放”答记者问:
    http://www.cac.gov.cn/2015-11/06/c_1117062527.htm
  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http://www.cac.gov.cn/2019-07/11/c_1124405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