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四脚神兽终于回炉继续深造去了,家里恢复了一丝宁静,也得以有机会继续考虑未来出路的问题。

因为各种原因,现实就像一根绳子绑着整个家庭,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中的某个小岛上,无力、无助,希望缥缈而不可及。这一代人的焦虑仿佛走向了两种极端:“留守儿童”,或者脱产全职父母。前者将焦虑转移给了培训班、兴趣班等辅导教育机构,后者由夫妻二人独自承担了整个家庭的全部生活、经济、教育压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似乎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神兽上学后,时间终于解脱出来,夫妻二人便可以开始考虑寻求一份工作的可能。只是如今的求职,已不再是当年那般自由、洒脱……

现在再去找工作,自由成为了第一要素,其他所有都可以成为浮云——这是几年来最大的感触。这种自由首先是时间的自由,不用再为了公司某种所谓的急功近利的目标在半夜醉生梦死,也不用始终绑在“突发”、“意外”(任务)的小船上担心摇摇欲坠的身体。犹如借贷式消费,这种透支未来的做法已不在自己的价值观字典里。

其次,是选择的自由。既是对时间支配的选择,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选择,更是对自己人生的选择。“工具人”成为热词的背后,便是螺丝钉般的存在的现实。只是,这同样是一种透支,只不过,它透支的不是金钱,而是改变的可能,一种变得更好的可能。实际上,若想避免中年危机,这才是最终的根源。

在这个浮躁、逐利的社会,一颗安静的心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却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回首十年前的间隔年,时代巨变,初心未改。这始终是自己一以贯之的追求。知识改变命运,再过多少年也不变的真理。

因此,八小时外的时间理应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这恰恰是如今回首时对过去最大的懊悔。可惜“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另外,都在自嘲“搬砖”,既然是“搬砖”,百分之八九十便都是可替代性的重复性劳动,这对个人的意志、兴趣、能力都是巨大的磨损。总会出现那么一天,发现除了本职内的“搬砖”,再也不会其他任何工作了。甚至,出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妥协。于是,“搬砖”成了真正的搬砖……

记得还在几年前,那时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往往是薪资、行业、兴趣、能力等等。在往前,也许会纠结于公司的规模、名声、口碑。这种演变现在看来也是自然而然的,以至于去系统思考何种阶段该做何选择,就像现在面临的情况一样。

刚毕业,一无所有,自然以积累为主,大小皆可。而自己倾向于小公司,可以熟悉整个运转的过程,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这种机会小公司明显更有可能。

接着,有了一定的积累,便可衡量自身的兴趣、能力是否吻合,以及对未来作何判断,以此决定下一步的走向。若切换了赛道,可继续选择小公司磨炼;若坚持原方向,倾向于选择去大厂学习标准化的成熟的思想、方法、制度等。

过了几年,积累到一定深度,便可考虑回到小厂进行全方位的历练。

最后,攒到第一桶金,便可考虑是继续“搬砖”,还是下水放手一搏。

这当中有2个经验法则:

① 从70分到80分,与从80分到90分,后者的难度和所需的努力是前者的n倍。

混乱是进步的阶梯,(公司)条件、基础差,反倒更有可能做出成绩,所谓“乱世出英雄”。(是不是和投资很像?)

因此,有时甚至会想,也许跨行、跨学科融合或许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更好的机会。试想,在一个传统行业,遇到一个信息化能力最强的,或在一个理工男聚集地,遇到一个文字能力突出的,相比于在老本行进行肉搏战,哪个更有机会成功呢?

这么一想,也就释然了,对于当下的选择,若必须回去搬砖,也将不会再局限于行业——八小时外,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