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将儿子那辆小自行车的辅助轮卸了下来,以让其学会正常骑自行车。在拆卸时,儿子自信满满地说:“我已经学会了,这很简单。”

到小区旁的绿带开始练习时,儿子似乎体会到了平衡的不易,以及随之而来的挫败感。任凭一旁的父母如何鼓励、指导,中途仍然泄气了,即便此时尚没有摔倒几次。

行至河堤慢道时,在再三地鼓励和劝说下,终于乐意再次尝试。而自己在一旁轮流帮忙,并观察问题。渐渐地,鼓励之余,告诉了他正确的骑行方式。儿子也终于能平衡2秒、3秒,直至10秒。如此来回练习几次,儿子渐渐找到了乐趣,并享受到这种成就和满足。即便大汗淋漓,即便跌倒、站起十数次,却依然主动要求再骑一会。到最后,已能骑行上百米,甚至学会了刹车、起步,而前后整个练习过程仅仅只持续了不到一个半小时。

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实际上,对比先前其他能力的锻炼,却又是意料之中的,只要他乐意,并执着于其中,结果往往是超出自己的预期和认知的。这也是自始至终一贯采用的教育方式:激发意识、兴趣,并指导正确的方法,让其对比不同方法间的优劣,并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而今天的整个过程下来,实际上,儿子恐惧的不在于是否摔倒,也不在于磕碰了几次,而是那种对未知、不可控的惧怕,正是这种惧怕使其产生了退缩的念头。犹太人的启蒙教育中有一条是“将蜜糖涂在书上”,在教育过程中,不失为一条良策——无论何事。

另一个感触是老生常谈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或许,很多事抢跑并没多大意义。合适的时间加上合适的方法,却常常是事半功倍。与其苦苦折磨幼儿园(甚至小学)阶段的小萌娃,不如享受生活、享受童年的同时,让其爱上生活——做其所爱、爱其所做。

最后是关于过来人的经验究竟该如何传承给儿子?既然作为过来人,少不了走了很多弯路,而这又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洗礼,若直接告诉儿子正确的方式方法,其必然经历、感受不到挫折和失败,这对于其逆商的培养,乃至正确的人生态度的形成,难免是不利的。但任由其经历过多的失败,对于自信心、时间的磨损等却又是成本巨大的。今天的学车,最后的结果从这一点而言确实是出乎意料的——儿子坚持了下来,并高效地掌握了骑自行车的要领,但对于其他稍为复杂的任务,恐怕不一定会如此顺利。譬如古诗词背诵,好几次,都是在“棍棒伺候”之下才完成。

实际上,类似的任务本身便是在锻炼其相关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及早知道人生并不是顺风顺水的,知道成就是需要通过失败的洗礼和不懈的坚持才能换取的。他们可以行走在父辈铺好的阳光大道上,但,路途中的风霜雪雨却依然需要独自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