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突然间进水了——要知道,防水功能一直是其宣传的亮点。

这让自己感慨,在意外事件面前,自己是脆弱的。更进一步,功能越多、越复杂、越智能,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大,危害也越大。

在之前从来不具备防水功能时,却几乎不会冒失地用湿布擦,或在水里拍照,也就极少会因进水导致手机故障。不防水的同义词是小心翼翼。

再进一步,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万能之物,电话、聊天、拍照、录像、日历、天气、影视、娱乐、日记、闹钟、新闻、学习、通讯录……无所不能。而其后果便是,产生更多方便的同时,也产生更大的依赖。一旦手机故障,便如被判“社会性死亡”,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无法实时看到、回复聊天信息,无法更新新闻,无法拍照、录像,没有闹钟准时叫醒自己,更没有日历提醒待办事项,不知道接下来的天气(不看电视、不听广播、没有电脑的话),无法记录随时随地迸发的灵感,无法利用碎片时间……

这就是身为现代人——手机的奴隶必然的后遗症。

因此,一个简单的生活哲学是:化繁为简,分而治之。

拍照?录像?再单独配置一台相机。

日历?让大脑适应日程的随机安排,或将其记于心。

新闻?秉持“少即是多”的理念,不关注、少关注又何妨?

电话、闲聊?紧急之事终究能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联系(同样,这告诉我们,需要牢记常用联系人电话;同时,也要做好无法联系到对方的准备)。

天气?包里常备雨伞。

影视?娱乐?本就不是必需品,可有可无。

闹钟?一个单独的闹铃,不是更合适?或者,摆脱996,睡到自然醒,闹钟也便成为只是应急之需。

……

最后,这又何尝不是“工具人”的悲哀?一方面,人类依赖于各种工具;另一方面,人类本身成为“工具”。于是,穷其一生,只为了某种工具般的角色和生活。

因此,简单地说:失无所失,或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方能淡然于世。实际上,古语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可谓异曲同工。

如此,在一切意外面前,自己就是强韧的,甚至是“反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