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思索、总结近期的一些想法……

1、互联网

不说什么上半场、下半场,在互联网被新技术革命之前,互联网一直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机会。这是人性,是来自内心最深处的需求所决定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且,欲望决定了需求的无止境和攀比——无论是与别人,还是与自己的过去、现在。

“垄断”(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垄断”)的结局必然是筑起高高的墙,排斥所有的外来者、搅局者,包括其自身的未来。因此,不断有新的“颠覆者”冉冉升起,打败旧的王者,周而复始。

“生态”和“互利共赢”,前者是手段、表现形式,后者是前提,自己划一个小圈子,带上一帮小弟,那是“军阀混战”,难成气候。比如,相亲网站,技术、人工等手段可以屏蔽QQ、手机、邮箱等私人联系方式的公开、交换,但绕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旦交换了联系方式,平台也就失去了“中介”的价值。又如,电商平台,成就一个卖家、品牌之后,对于任何一个理智的卖家,都会选择跨平台、自建电商等等策略,而一旦如此,对于平台,也就彻底成为了“孵化器”,而难以继续收取广告费、佣金等主要的可观收入。再如,内容平台,写作者(泛指,含音视频等制作者)同样有选择的自由。有了流量和知名度之后,写作者将不再依赖于某个具体的平台,对于平台也就失去了流量来源。众所周知的李子柒、陈翔六点半、新东方、罗永浩等等,不一而足。

甚至,一些平台“规则”颇多,以“用户体验”和“安全”为名,严控外链、二维码、广告。但,终究拦不住网友发帖的决心和聪明才智,结局便是,网友通过各种谐音、生僻字、同音字绕过了平台的审查,而所谓的用户体验反倒更为千疮百孔,成为莫大的讽刺。

大自然只有一条规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它允许善、恶,强、弱,黑白、彩色,美丽、丑陋,规律、畸形……所有形式的存在,它从不去主观判断谁“更适合”、“更强大”,只是通过时间、意外默默地挑选出适应未来的“强者”。强大的恐龙消失了,成为博物馆里的传说,而“弱小”的蚂蚁却繁衍生息,存在于世界各地。

无法互利共赢的平台、模式被淘汰只是早晚的事,甚至不会很晚——尤其互联网原住民停止增长,而口碑效应愈加明显之后。

2、大数据、AI

数字世界最擅长的便是找规律,其核心是执行和重复。但哪怕穷举了数以百亿计的情况,依然无法预见“黑天鹅”。用“数字”逼近“模拟”,也许可以实现n个9,但终究成不了1。

如路径规划,到目的地的各种可能的路径都断了,计算机会告诉你“no way”,然而,人却可以主动创造出更多的可能选择,至少,鲁迅说了,“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或许,目前的各种算法只是表象,一种障眼法,告诉我们“它们很行”,实际上,不过只是一个“智障”。

未来,更有前景的也许是脑科学,理解了人脑的运作机制,对于现有的各种算法就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3、工作、就业

根据国新办 2021 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数据[1],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了 2 亿人左右,而 2021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为 74652 万人[2],这意味着,灵活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达到 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