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民主生活会上谈及生日的问题,关于农历、阳历、身份证的说法始终没有最终的答案。于是弱弱地说道:组内做个统计,把大家的生日都统计下也不耗多少时间,至于是过农历还是阳历还是身份证日期由各人决定。而让自己可笑的是,竟然听到的一些回复是,只是表达一种心意,无所谓哪个日期。也不知道说这话的是出于何种心理,是不屑,还是对于会上可能的时间浪费表示一种不满,但对于各人的生日,试问,如果自己、自己的父母的生日都可随便定个日期,那还有何意义?

何况,整个组最多二十多人,一个群消息加回复和统计最多不超过十分钟。做这种更大的无谓的时间浪费加情绪的别扭又有何意义?无非是挑起并激发各自的消极一面罢了。最重要的还是根据各自意愿决定生日日期也尊重了各人的习惯和习俗,毕竟,农历对于农村而言还是主要的方式。

聚会上,二位新旧领导自然是主角,对于这种“难得一遇”的社交场合,某种程度上的观察和对比便是一种机会。

显然,这样的观察并不是多余的,一些言行上的表现确实能反映出内在的真实。最明显的在于角色变换之后的身份感和由此产生的人为隔阂感。从言语上,便能看出对待工作和人际的态度。对于工作客体、目标的定位,单纯只是直白的表露为了工作、公司,显然是已被工作、公司奴役多年的习惯性思维,已经丝毫没有自我的意识。

另外,有意以PM自居,或者多次强调,产生的结果只会是彼此之间距离的增大,对于树立威信却丝毫没有作用。何谓尊重,无非平等的看待彼此、信任彼此。对于这种为了饭碗的工作态度显然是不符合自身,乃至各人的心理的——即便也许是赤裸裸的现实,却也并不能接受如此裸露的表达。何况,若真如此,那其“领导”的团队必然是无休止的加班和所谓的“付出”,丝毫没有话语权和主动权可言。

例会上,偏离主题思维发散了许久,不去评判会议时间和会议本身。只是取当中的两个点,其一是关于分享一事。原本是好的习惯和方式,既然发散一番,那就建议了下将工作中的分享拓展到业余时间。结果讨论的焦点却在信息安全话题上,不得不让自己怀疑是理解的问题,还是习惯性的抵触、反对情绪?事后结合会上所述的个人经历,不免怀疑是否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给与会的众人不断解释、说明,始终依然无法理解,末了,实在忍无可忍,抛出一句事先预知后果的话:算了,当自己没说!而最后终于有一个明白了,会上紧张的气氛才有些许缓和。

对于分享的问题,刚提出,自己就意识到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象提出了错误的建议。本来就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还谈何分享,更不要奢望能够分享什么,于是,暗暗地告诉自己,看来还是得靠自己。甚至更为恐怖的想法,对于先前制定的培训计划也一并想推掉,对于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实在没有什么意义。想要提升自己,也并非要通过计划去要求自己。一直以为,对于思想、主动性正常的人来说,学习并不是问题。

另一件是关于会上表扬的事,建议是说以文档的形式转移到共享服务器上,而专门在会上列出主题显得浪费时间。对于表扬,不知道其是如何理解并看待的,对于时间的分配似乎也并没有程度感。但显然,其并不能理解这种形式的重要性和影响度。

其一,工作时间本就高度紧张,加之时间有限,既然培训的内容、分享的材料,乃至邮件、重要的文档都不一定阅读,何况如此琐碎的表扬和反馈记录?

其二,即便各人都看了,对于被表扬的人来说,实际并没有起到表扬的效果。以会上当众表扬的形式,正是发挥了皮革马利翁效应的作用,而实际上这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但结合最近几次例会的情况,显然都还不理解此种做法的目的和意义,当被问及有何感谢和表扬的人和事时,大多表示没有或都很好。如此可有可无的回答,反而让其他人愤懑,吃力不讨好的心理更为明显。其实,只要在平常稍加留意,可以感谢或表扬的人和事并不少,关键还是看有没有这种意识和习惯。

结合两周的交接情况,初步的结果似乎有些无语,对于这种调任的做法,显然是有其用意和缘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