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足适履,百科解释有二:其一,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其二,比喻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短短四字概括了生活、工作、感情的诸多问题,可如今,纵有前车之鉴,皆依然奋不顾身跳入坑中……

以工作为例,明知是一种煎熬,或于己不利,明显弊大于利,却往往囿于世俗的眼光和标准,将自己囚于现状而不得改变。如此情形,又何尝不是“削足适履”的一个典型?

所谓世俗的眼光,大致追求“稳”而忽略工作的本质乃以人为本,以此去看待众人对待工作的持续性,进而判断其性格的合适性。

所谓世俗的标准,乃当下用人者的潜规则之一,潜意识里告诉世人,要想来我司,尔等跳槽太过频繁,怎让我等信任尔?尔凭何断定不再重演历史?每每面试当中,总会飘来一句略带鄙夷、无信的口吻:还不到一年、xx时间都xx次云云。似乎在其眼中,稳定胜过一切,其他诸如能力、性格,背后的缘由皆是浮云,不再关心矣。对其而言,仅凭此评判各人浮躁与否、物质与否。此为传统公司、人士眼中的“世俗的标准”。

其实,反过来,社会发展至今,所谓双向选择以及选择的民主性和自由性,大大降低了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任何消极的、负反馈的信息终究会传播于全公司。而公司对员工的试用期,反过来也成立,员工考察公司的实际只会越来越多。何况在这物欲横流、无限攀比的当下。对于追求精神、经济独立的群体,更是如此。

不是他们变得不淡定,而是选择的增加、供需的失衡、社会群体性格反作用于个体所最终导致的或病态、或冲动、或愤然等等的结果。

对于公司,盈利的天性导致对效率、产出的极致追求,任何与产出、利润无关的事情均被列为闲杂之事,甚至是影响公司发展之事。在此导向下,领导层对一线员工的考核和评判也就避免不了结果导向了。至于个人提升,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去吧。因此,在此背景下,若员工感受不到进步的可能性,或感受不到人性的关怀,离开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尤其当下的互联网,加班盛行,除去自愿加班,以及偶尔的上线加班,多数乃强制或变相加班。压榨业余时间的同时,也透支着未来。当工作本身不足以提升,而业余时间又被榨干之时,对于员工,只有离家出走了。

回到问题本身,此现实之下,对于员工如何是好?深处舆论压力,又不满于现状,左右动荡不得。也就回到题目所涉及的问题了,“削足适履”,还是“孟母三迁”?

至于问题的解决,公司角度,自然是完善交接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团队建设,同时保障尽可能的制度公平;团队角度,工作的核心是人,若不能为更好的生活所服务,脱离生活、家庭,谈何工作?因此,方法自然是平常心、同理心对待同事、下属,凡事讲求方式方法,不强求、不强迫,不搞暴政,关注各人心理,而不是作为“工作机器”。

而个人角度,其实大可不必在乎入职的时间和跳槽的频率。为何?首先,大部分人没有人愿意冒着重建人际关系、重新适应新环境的风险而冒昧、随意更换工作。而且,反过来想想,用人单位若看重这一点,足以说明:其一曾受过员工变动的苦;其二正在或一直存在员工频繁的跳动(侧面说明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三制度不完善,至少交接方面不完善,无备份人员,因此在职时自然不轻松。

因此,为了诗和远方的田野,勇敢的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