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工越来越细、知识面越来越广的当下,想要前后通吃,一众涉猎并精通,简直比蜀道还难。但作为从后端转前端的有追求的码农,虽行走在全栈的不归路中,但依然痛并快乐着……

若干年的积累、沉淀后,回过头再看,却也如走遍江湖,习得经验无数。也至此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判断,在此作一总结,以作纪念。

整个学习路线大致如下:

前端知识体系

如何构建前端知识体系?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绝非一日之功,皆是从微小之处积累而成。而其根基除学校的专业课程之外,在于所选择并从事的专业领域。在一万小时的积累的同时,逐渐发现自身的兴趣,并投入其中;而此兴趣无论多寡,最终皆围绕专业的出发点形成整个面,只是当中的过程往往有些许漫长,正所谓“厚积薄发”。

经验告诉自己,再细微之处,当时无关痛痒的付出、积累,终究会在某个时刻成为救命稻草或关键的那一块砖。没有人能预见未来自己的走向,所能做的只是逐渐靠近理想的自己。因此,日常的积累,则需抛弃偏见和功利性,只要符合整个体系的关联度、符合自身的兴趣(不抵触),皆可吸收之。

所谓基础,也是长久的积累之后所形成的思维、能力的惯性,而非刻意的外在。

专业和兴趣

现实中的大多数,工作并不意味着兴趣,兴趣往往也难成饭碗,最终的结果往往便是在二者之间的平衡。但无兴趣的工作终究难以持续,便需在工作之余去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一为稳定、调节日常的情绪,二则容易发现更多的机会,为未来增加更多的可能性。曾经后端转前端的历史,便是在兴趣的指引下,一路见证整个互联网发展史。倘若不在业余之时去找寻人生的触发点,工作便只是纯粹的饭碗。

另一方面,就专业和工作而言,既定的职业方向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因人而改变。若没有主动性,往往意味着适应,也意味着去挤独木桥,毫无个性和竞争力。若想要在众人的竞争中杀出重围,除去努力,还需眼界和对其的坚持。到一定阶段,甚至可以基于自身的能力和知识体系,创造属于自己的量身定制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