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制裁中兴一事沸沸扬扬,却也让自己深感某种焦虑,与曾经的“中年危机”何其相似?

某乎上的话题“大龄程序员”之下,有回答提及几个数字:2000、18、40,也即,首批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开始步入四十不惑之年。而当中,又有几个仍坚守在“编程”的二进制世界中?

与其说制裁引发某种国家和行业层面的政治、经济纷争,不如说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价值观的真实写照。“拿来主义”的模仿路上,习惯了被给予,习惯了做伸手党,也就意识不到危机,意识不到对于未来的“轻重缓急”。面临短期内无解的忧患,甚至面临“下岗再就业”,对于人过而立的群体,无疑是悲剧的结局。

如今的社会,再也没有所谓的“铁饭碗”,更没有人情冷暖,只有学习和适应与否。高速运转的背后,大部分沦为机械性干活的机器,除去可能的被AI、机器人所取代之外,技术的更新换代之快,也远超所有人预料。当年的摩尔定律在半导体领域逐渐失效,却在所有技术,尤其互联网领域生根发芽。

回首国内的互联网发展史,从手机的普及,到各种应用层出不穷,短短不过十年间。脑力劳动的症结也在于此,前人积累的所有知识、经验,均作为后人的输入,而呈现某种指数效应。每每细想,都会略觉恐惧。对于未来的学生群体,所面临的知识爆炸和受教育年限,恐也会指数上升。

而回到事件本身,也彻底惊醒一群人或整个民族。所谓的繁荣背后,也许不过海市蜃楼,经不起风吹雨打。对于上班族,也敲醒了对于未来的忧虑。究竟什么才是永恒?什么才是核心竞争力?

对于开发而言,互联网发达的背后,是无数业务之下的行尸走肉般的付出。这种纯粹的重复劳动,透支了年轻群体的学习机会,更透支了个体的未来可能性。想想收费站人员的下岗新闻,不寒而栗。加之价值观导向的恶性循环,无数人涌入此行业,造就另一番“繁荣景象”。殊不知,埋下了更大的危机。

单就开发这一群体,大部分劳动除去无法避免的重复性,尚存在着高度可替代性,因此,对于需求,也就谈不上“大龄程序员”。在经验和年龄之间,企业、社会是“理性”而现实的,赤裸而骨感。

如何跳出恶性循环的牢笼,便成为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这也是痛恨业务的渊源所在,只不过从“后”转到了“前”。借着工作的机会,了解到了管理层、HR的“真实想法”,其对于这群实现公司目标的背负KPI的主体执行人群,往往是冷冰冰的“受”,没有温度可言。当初的兴趣,也因此,而屡屡遭受着挑战。

究竟是温饱,还是情怀?如今已是不得不抉择之时,人生的再一个十字路口,处处充满了未知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