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两件事形成强烈的反差:一是股市的“反弹”,另一是互联网行业的裁员潮。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自二十一世纪初IT的潮涌,互联网应用遍地开花,从PC到智能机,不过短短几年,各大公司趁势攻城掠地,占领制高点,革了一波又一波的“命”。而看看互联网兴起、普及前的现状,传统的软件行业并不足以支撑“信息经济”,十数年的发展,最终面临弱肉强食,无一幸免。对比当下,有多少人在感慨CS及相关专业的火热?一如当年的经济、金融?而眼下,近如去年,又有多少人在感慨算法、AI相关专业?眼红之余,也只有叹息罢了。

回想自身的经历,也深感“大势”的无奈。历史的车轮下,无人能阻挡,更无人能改变。虽很幸运的赶上互联网的浪潮,但当潮水退去,大部分也只有被拍在沙滩上的份,残忍、绝情。自己能做的,除去关注当下,关注历史,更多只能提前“准备”,带着某种危机感寻找下一个“十年”。

前几年的“熊市”,波及到了整个金融业,常有裁员缩编的消息不绝于耳,更有部分从业者借着互金的东风实现转行。对于若干年前选择金融类专业的来说,怕是最灰暗的几年。而10年后选择进入互联网类专业的来说,几年后怕是要面临同样的境遇。而互联网的属性,甚至会将此时间节点提前。如同当大妈都在讨论股市时,便需开始慎重考虑风险;互联网领域,当其他各专业人士都蜂拥入场时,便意味着到达了顶峰。

高考专业的选择,从该意义上,意味着存在着滞后性,与其说是看“眼光”,不如说是一种“赌博”。而这,也是“选择大于努力”的另一层解释。

从前些时日国家政策层面的定位,金融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地位。对于大国的崛起,似乎也是必由之路和应有之义。而对于互联网,也似乎完成了历史使命,功成身退,转而支持高精尖的实业。历经去年中兴、华为一役,底层的核心一日不攻克,一日被掐脖子。那些玩概念、玩商业模式的,终究难以为继,也终将被撕下痛苦、丑陋的面纱。

经过数十年的基础教育、资本积累,相信终将摆脱“金钱至上”的温饱时代的顽疾。投机、跟风、浮躁,是过去时代的标签,而今,改变只是迟早之事。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BAT纷纷重组转型工业互联网,支持2B。

但反过来,衣食住行是根本需求,是刚需;同样,也无法逃脱社交、游戏等心理、精神需求。2C改变的只是形式,并不意味着不再有机会。

深入分析B、C端的需求、痛点,可以基于当下科技的发展大致预测未来的走向、趋势。——“懒”是第一驱动力。

因此,IT从业者的门槛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大浪淘沙和饱和将越来越高。对于技术人员,当年野蛮生长的机会或早已无影无踪,我们需要面对的,同样是史无前例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