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切地说,自高考结束,已整整十五年。十五年间,鲜有回过头系统地去思考、反思,和复盘。一是短暂的时间范围不足以发觉有价值的(趋势)信息,二是碎片化的总结并没有太多深远的意义。作为积累阶段的十年,更多是“埋头苦干”的十年。而如今这个时间点,在考虑职业生涯的同时,于人生而言,更是面临下一个十字路口,这种思考,便显得关键而十分必要了。
04年,高考填报志愿,基于兴趣和能力,一志愿选择了数学,二志愿才是计算机,最终却被调剂成了CS的一员。这个选择,成了改变一生的选择,无论学校,还是专业,都甚至超越了分数本身的意义。
四年大学期间,自始至终没有选择奖学金、读研的路,实际上,潜意识中,也遵循着这一“原则”。自我认识中,更多是出于锻炼、弥补弱点的角度,而不断进行“横向”的扩展,无论学生会,还是社团,抑或是副班主任。作为自我挑战的一部分,这种知识面、视野的拓宽,远超四年学习成绩上所带来的收获和意义。
其一,性格上的变化,早已不是中学时期内向、孤僻、孤陋寡闻的角色。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深以为然。
其二,兴趣的价值。大学期间早早就自学了HTML,并在网页设计大赛中获奖,而后在大四实习期间又自学了CSS,这为后来的工作方向埋下了伏笔。也是继高考后第二次改变人生的重大选择。但相比“软件”,一向偏科严重,对“硬件”并不感冒,甚至在普物上挂了唯一的一门(能通过模电、数电,已属奇迹),延续了高中时期的特点。“数理不分家”在自己身上失效了。
而实际上,大学课程的考试,即便是理工科,也并不能体现“理工”的意义和价值。大四因为整年在外实习未能参加学校的课程学习,却仍需要参加考试,最终自己在图书馆花费两周啃完教材,也拿到了不错的分数。这些经历在现在看来,是学习能力的某种证明,也见识了在某些特殊背景下的潜能和爆发力,是自信的来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