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微盟事件给自己最大的感受。实际上,类似事件恐将越来越多,这是目前的公司环境、技术群体地位和技术人本身特质所决定的。

即便在技术主导的公司(互联网、IT),技术人员(甚至CTO)在公司中的地位远不如产品、商务、运营。甚至开发、运维的地位也远不如测试。这种本末倒置的观念和做法,便导致了技术人的“工具化”。在公司眼中,本质上就如一把锄头,只是作为生产力的工具、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一旦有风吹草动,技术首当其冲成为背锅侠,甚至成为“临时工”。

而“锄头”的工具特性决定了其不可替代性并没有宣传的那般举足轻重,成本的考虑,或技术的更新换代,都决定了工具终将被替换。唯一的作用,除了耕地、犁田,便是作为计算“研发投入”时的宣传文案了。

如今社会的变迁、技术的演进已远超“摩尔定律”。激烈的竞争促使公司选择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路径,而这也导致数不尽的995、996、007。表面的高薪和光鲜,皆是承载了太多的GMV、KPI。如此压力之下,若没有合适的宣泄渠道和机会,崩溃、爆发只是迟早的事。

全年996、周末无休的状态下,作为技术人便很难有机会去扩充圈子、充电提升自己。在高智商的掩盖下,低情商、老实人也成为了其代名词,最终促成了华为“34岁”事件、有赞996事件、蘑菇街股权稀释事件等等的发生。

就连婚姻大事,在以上种种现实的无奈之下,技术人也都被逼成了“钻石王老五”、接盘侠。数数圈内(如A厂)屡屡发生的绿帽子事件,主角几乎清一色出自技术人,包括此次的微盟事件。结果便是以一己之力,“成就”了一个热搜、一个舆论焦点,乃至上亿市值的蒸发。

这大概也是技术人选择并作为“键盘侠”的背后诱因。一方面,这本身是技术人所擅长的;另一方面,对社交、表达的不善,便只能借助网络和自己掌握的技术。甚至有媒体、大V借此得出“技术人并非弱势群体”的结论。实际上,若有合理的表达、沟通渠道,何以至“家丑外扬”?!

所谓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应包括员工的心理关怀,同时讲求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而不是一味为了GMV、占有率、日活而无尽的加班。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提升技术人的软实力,在提升其满意度的同时,其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也必将大幅提升,而这对于公司,才是喜闻乐见的。把技术人当“牲畜”,技术人便只会以“到此一游”后无尽的“坑”作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