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明智行动的艺术》中关于“竞争偏见”一章,恰巧生活中遇到一些“小事”,颇有些感慨……

使用微信的用户群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或多种):

  1. 作为交流工具;

  2. 作为资讯获取渠道;

  3. 作为游戏平台;

  4. 作为社交工具(除IM、游戏外);

  5. 其他用途(购物、支付、理财等)。

其中,朋友圈的用户群体也可作以下划分:

  1. 只看不发;

  2. 只发不看;

  3. 既看且发;

  4. 不看不发。

对应的用户画像很有意思,这里其他几种暂且不表,只谈谈第一种类型。

无论是性格原因,还是小心机深藏不露,都突然发觉某种“危险性”,就像有人在暗地里偷窥着你,让自己浑身不自在——即便所发内容本无隐私可言。此类“好友”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沉默者”和“交流者”,前者甚至连丝毫的互动(评论、点赞)都没有。

在得知好友圈存在不少此类好友时,忽然发觉互联网的本意已渐行渐远。曾经追求自由、开放、共享、平等的互联网,逐渐沦为部分群体的窥视、获利工具。

常言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是交易的本质,如若一方“靠爱发电”,另一方“拿来主义”,游戏便没法继续进行下去。这也是之前工作中一直推行分享的本意所在,多方互利、共同成长的举措,到最后往往成为少数人的表演。

书中对“竞争偏见”作如下定义:

它指的是不替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做推荐的倾向,即便拒绝帮助对方会使自己在长时间内很尴尬。

换言之,当某人有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时,我们倾向于“保护”自己。如书中所举例子:

如果一位年轻的学者寄来了一篇具有重大意义的论文,这篇论文将使整个专业领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会动摇这一领域权威人士的地位,这些专家会怎么做呢?他们会苛刻地对待这篇论文。

书中另外引述盖伊·川崎的话说:

A级人才会雇用A+级人才,也就是比管理者自身还优秀的人才;B级人才相反只会雇用C级人才,C级人才雇用D级人才,D级人才雇用E级人才,以此类推,直到短短几年之后企业只剩下Z级人才。

因此,回到朋友圈一事,即便(上述)好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在“竞争偏见”的影响下,也会倾向于为其关上门,即“剥夺”其看圈的权利。若再加上部分“小心翼翼”的好友主动设置为“仅聊天”或“不让他看”,长此以往,朋友圈将成为一个闭塞的少数人的圈子。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群中,总有部分人在默默地看着大家的发言,既不参与对话,也不屏蔽对话。对于此类群体,犹如工作中不愿参与分享的同事,大概可以敬而远之了。

关于招聘,自己也时常在想,该以怎样的标准去考察应聘者?如若以“共事者”的角度考虑,自然是想要与更优秀的人才为伍。但实际上,作为团队和公司的角度,大多数时候只需要“能用即可”(尤其中层以下管理者)。

基于种种现实和“偏见”,在早些年便醒悟“求人不如求己”——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也无论摸石头过河的过程会有多艰辛。以至现在,宁愿花钱买书,花时间看书,与书为友,而不是花时间在无谓的“三人行”上。而看明白了这点,也就更理解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了。

 

后记

  1. 就像很多人想要微信增加“单向好友”的清理功能,当这种好友关系如此脆弱不堪时,逃离是最先想到的。

  2. “A级人才雇用A+级人才”的先决条件是成为A+级人才,否则“逆否命题”同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