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仅剩最后39天,粗略回顾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当初的那一堆出于心理安慰而制定的“新年计划”似乎依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不过,其中几条还是坚持了下来,甚至或可“超额”完成——这便足够了。

实际上,自前几年开始,便意识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和意志力的脆弱而如同虚设,完全是为了立Flag而立Flag。而后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去激励、监督自己——虽然效果仍不甚理想——就如“清晨叫醒自己的是闹钟,还是梦想”,设定一个切实可行又极具诱惑力的目标,便足矣。

很多人问如何能够坚持看书,又能看进去书,或许一个答案是“破釜沉舟”。当身后准备了一大堆备选的退路,在遇到诱惑、挫折之时,难免打起退堂鼓,唯有断了后路,才能有更大的决心。这一点,十年前后的现身经历可谓是血泪的教训。但,从“习惯”上的另一个答案,还是新习惯的寻找、养成和潜意识化问题。毫无疑问,面对沙发、手机、床、电视、零食……谁都无法拒绝,可终究此类只生产脂肪和亚健康的选择无法产生生产力,因此,便需以“有意识”替代“下意识”,寻找替代性的满足感、成就感,方能行稳致远。

今年至今或许已打破过去几十年的年度阅读记录——虽然人为使得时间宽裕了。如之前所说,这是在面对人生十字路口时的一个破釜沉舟的选择,但实际上,犹如其他几个选择一样,也是为了寻找、发掘、培养自己的潜意识、潜能力。在过去,一个很大的弊端除去少有成片的阅读时间,还在于这种不连续造成了思维、思路的离散化。一个常见的现象是n本书都只翻了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到最后不得不不断地重新开始——或许,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情绪化的一种反映。

因此,今年的选择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一种尝试。而结果,却是意料之外的。对待某个新闻、观点、文章,如今往往会不自主地想得深一点、发散一点。似乎先前的所有点状积累,渐渐形成了一张网——这大概也是“厚积薄发”的本意。而这种满足感进一步增强了阅读的动力,从而形成一种正反馈和新习惯。先前的“心有余力不足”问题得以逐渐解决。

另一方面,也说明深度需要广度作为基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始于“一”、“类”。这一点,从对娃的教育上,似乎更为明显:若不知数独为何物,便无法感受心算、推理的魅力;若不会棋牌,便无法感受博弈的乐趣;若屏蔽游戏,便难以平衡身心……这也是开放思想,不断带娃接触世面、接触新鲜事物的初衷。何况,总得见过更好的,才知道评判好坏的标准,才更有追求“好”的动力。

其实,这一路,始终感谢计算机、网络带给自己的,若不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和对其的专业学习,大概至今自己仍然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前述所说无论广度、深度,都始于网络的开放、自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和知识。网络另一被忽略却同样影响深远的特点在于其跨阶层的平等性和不对特定个体依赖的独立性,这使得某些性格内敛(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得以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甚至更能发挥其优势。这对个体人格独立性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能够锻炼其自学能力,并有助于思想独立性的形成,而不是继续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这一点上,新事物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来都是双刃剑,从对信息化寸步不离的极端,到与世隔绝的另一个极端,都是不妥的。既然是“工具”,合适的做法便是知己知彼,“为我所用”,从而与传统教育相辅相成,成为左膀右臂。

譬如部分公众号(包括知乎等其他媒介),既然是作为文字、思想、知识宣传工具,便应当取其“渔”,而不是“鱼”。而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被其结论所绑架了。这有点像当年变法的“洋为中用”思想,并不是单纯进口西方的货物、思想,而是需要消化并吸收,最后产出自己的产品、思想。对于信息,往往是两种态度,“来者不拒”和“拒之门外”,难以心平气和地博采众长。因此,理想的目标应是“偷师学成”之后,其便无用武之地,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换个角度,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也应当追求“道”,而不是“艺”。只是快餐文化之下,人人都是信息的奴隶。

罗振宇在“为什么我们还是需要书”一文中提到:“书本看起来是一种很落后的文化载体,但是,因为它的成本低,网络效应差,它恰恰能更好地保留人类文明的个性。”个性和妥协是两个对立面,为了流量,难免牺牲个性和棱角,而网络天然是流量工具;而书作为一种“落后”的载体,却可以完整保留作者的思想。所以,还是要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