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凡尔赛”成为热词,虽源自微博、朋友圈等,但显然,已扩散至自媒体、金融、商业、明星等领域。稍有事件、新闻等“刺激”,或者出于“宣传”的目的,总会“无意中”透露出财富、文凭、学历、外语(专八等)、职业等等外在证明信息,似乎需要通过这些证明,才能吸引更多“韭菜”。

如果是个人出于存在感、自恋等精神需求的满足,倒也无伤大雅,甚至为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些许调料;但一旦演变成赤裸的商业利益目的,总感觉功利性未免太过强烈。生怕别人无法知晓自己的成就,无法发现自己的优点,无法因此吸引更多的人成为客户。

记得,在学校时,有一场辩论赛的辩题是“酒香不怕/也怕巷子深”。如今这个社会,显然已经变成了后者。“怕”,不只是担心能否被发现“酒香”,能否“卖出去”,还“怕”迟到的“发现”。在这个极度追求效率的社会,商业世界一分钟都不愿多等,拔苗助长的事情屡屡发生,更别说需要等上十年八年的漫长过程了。

何况,激烈的竞争也不允许“埋没”、延缓价值发现,说不定,还没等到“价值发现”的那一天,就已经阵亡而成为他人成功的宣传文案了。

或许,这个辩题早已没有了“辩论”的必要,现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而当年的“谦逊”品格,早已成为稀缺品,难觅踪影了……

想想那些PPT产品、那些推广文案、那些公关说辞,恨不能拿个大喇叭向全世界广而告之自己的“光辉历史”和“举世瞩目”的产品。然而事实呢?真相呢?抬高预期的结果,大多是“啪”——粉身碎骨。

这使得当年传唱大江南北的315晚会上的那首“雾里看花”成为如今各人的必备技能。讽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嘛!甲乙双方、买卖之间,套路见多了,彼此间的攻防战也就进一步升级了。

1999年,著名股市评论员詹姆斯·格兰特曾说:“诚实在华尔街从来挣不到钱,只不过过去经纪人还装出一副诚实的面孔,现在他们都懒得装了。所谓的证券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一种销售手法。投资者务必小心!”

现如今,为何会怀念十多年前的互联网?因为那时的互联网世界简单、纯粹,彼此分享,互相愉悦,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各种约束、限制,更没有太多的套路,只是把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作为效率工具,作为娱乐设备……现在呢?连万维网的创造者蒂姆·伯纳斯·李都想推翻重塑它。如今,互联网时代,和所谓的DT(数据)时代,算力+数据=权力。互联网已经衍变成赚钱甚至获取权力的工具,这和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构建于其之上的媒体、自媒体等,沦为个人、公司的宣传、获利工具,将“信息差”发挥、利用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从心理学角度,越是强调什么,越是说明缺乏什么;越是突出什么,越是表明自信,甚至能力的缺乏。想想真正内心富足的、有钱的、有能力的,还需要各种说辞、渠道加以宣传、强调吗?或者“大隐隐于市”,或者透过直接的表象,简单粗暴地昭示天下,而不需要抱以“想……又不想……”的暧昧态度旁敲侧击。

最后,父亲曾说过,看似“玩笑”,说的次数多了,也就不能再当做“玩笑”了,而是开玩笑者内心的某种真实反映。或许,从这个角度,这才是“凡尔赛”的最高级别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