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本文为幼儿园关于家风的征文稿,字数要求1000字。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语出朱熹的《小学》,意在指出习惯对于智慧、心性的重要性。实际上,无论饮食、卫生,还是作息、谈吐,乃至文化、思维等等,皆坚持以此为出发点,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积跬步,至千里

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习惯的第一步,重在点滴的积累和培养。

学习习惯上,从小便通过挂图、朗读等形式,使其形成对知识、文化的初步兴趣;而后以绘本、有声书等为主,通过营造阅读的环境,使其形成自发的阅读意识和习惯。

犹记得一个案例,一个贪玩的小孩在看到父亲下班后翻看起报纸,也默默地去看书了。这透露出两点,一是教育贵在言传身教,二是习惯具有传染性。

实际上,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师。而在习惯的养成上,除去父母的言传身教,心理学上有个“20秒规则”——减少从事有待形成的习惯行为的障碍,同时,增加进行不良习惯行为的成本、难度。譬如,通过四处有意放置的图书,使得看书成为一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事情。相比于通过人为复杂化如看电视等的过程(如通过卸下遥控器电池等措施),长期下来,阅读的习惯便容易根植于其思维观念中,并且形成良性循环。

二、有志者,事竟成

独立,既包括生活独立,更包括精神、思想独立。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也成为一种信念,在几代人间一以贯之。

生活上,鼓励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父母仅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指导其合适的方法,并在其遇到困难、气馁时给予鼓励。譬如学习穿衣服、用筷子、刷牙,以及简单的家务,如扫地、择菜等,皆放手由其独立执行。长期下来,也能做得八九不离十。

学习上,同样如此。孩子好动、好玩,欲使其专心于某事,需要其从内心接受,至少不抗拒此事。常遇到孩子说“我不会”,除去鼓励、表扬之外,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游戏方式,并父母亲自做好表率,勿在孩子面前轻言放弃。

思想上,鼓励其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父母不作条条框框的约束,仅约定基本的社会规范。

三、格物,致知

好奇心是成长的原动力,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和实践,助其形成并保持学习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深入的问句提问孩子,引导其去观察、钻研。同时,也将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和精神传承下去。

孩子如一张白纸,在上面绘制的,是家庭的思维、观念、认知,是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身为父母,希望的并不是孩子成为自己梦想的“他”,而是希望,通过家庭的文化、思维观念的影响,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助其成为一个“务实、独立、厚学、求是”的完整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