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3月以来的种种问题,根源在于路径依赖产生的“不知足”。

受去年种种抱团股影响,总觉得某个持股会同样如此,然而事实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厢情愿。年业绩(营收、利润、ROE)增幅只有20%,凭什么要求股价要翻倍?

实际上,去年的这种行情着实坑了不少股民(包括自己)。

再回过头去看本月的种种操作,大多数买点都基本没太大问题,预先的计划也没太大问题(短线博震荡走人),然而等到10个点之后,又飘飘然觉得“这次不一样”,甚至加码。然后便是一次接一次的悲剧。后来甚至定了一个强制规则:20%即止盈。然而,却再未达到……

事后再想想,10%难道还不够吗?不过短短几天时间,还能要求啥呢?何况,在现下如此高波动的情形之下——这不应该是绝好的低买高卖的机会么?怎么到最后也成为“长线思维”的受害者了?

时至今日,跌成这样,已无力吐槽,再有个性也被磨得体无完肤了。

再对比电子烟新规,上周四还有机构大V在为电子烟叫好,为其找托词,对网友的提问表示“无需担心”。不几日暴跌腰斩后,其内部合伙人之间的态度便分道扬镳了,其却继续说道:有分歧才有交易……甚至“安慰”说,仓位只有0.001%。有好事的网友就此评论说,以持仓10万计,总资产达100亿!即便降低一个数量级,也达到10亿!而持股1万的电子烟,对其身价来说,显得格格不入了。且这身价,早就跻身全国前5.46万名内了(今年2月初胡润数据,可投资资产达3000万美金的家庭数量为54600户,10亿人民币换算美元约15400万)。何况,有这资金量,50%投入自管私募产品,凭一己之力就可以使规模达到十亿级!这显然是拿韭菜真当韭菜了!而且还欺负韭菜不懂数学、不懂常识。

这表明,祖传的“阿Q精神”还真是无处不在……身为投资利益共同体,身为私募掌舵,不免让人担忧大A的投机氛围和兔子的金融水准——不过是披着“价投”的外衣行割韭菜之实罢了。

至此,先前的三观尽毁,理论体系崩塌,开始走上属于自己的投资体系建立之路……但愿这一天的到来不会等太久……?

最后,关于电子烟,再补充几句:

诚然,最终如何表现,还需看海外市场的营收,以及政策开口子的可能性,不排除某种机会的可能。但全球禁烟的大环境下,以同样的长线思维去博弈“复苏”,就是一种固执了。就像健康意识普及后,白酒(甚至啤酒等)的总消费量必然是下降的,也许周期会很长,但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两者同样都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

附昨日的感慨:

学政治是知道政策、上层建筑怎么想,学经济是知道专家、机构怎么想,学心理是知道普通大众怎么想。

当你想通过资料、信息学习某些内容,人家卖的就是这些资料、信息。

卖铲子的永远比淘金的既稳又富。

学好、学通这三门,一切便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