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2022年)12月初第一次在朋友圈流传ChatGPT后,ChatGPT便逐渐火出了圈,到今天,甚至引燃了资本市场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各大概念股“闻鸡起舞”,不亦说乎。

到后来,各种自媒体,尤其圈外人士也争相发表了各种跟风评论大谈特谈,有凑热闹的,有火上浇油的,也有唱衰的,妥妥的一个“ChatGPT现象”。

最初,也想着在网站上接入ChatGPT,但一番了解后,暂时放弃了——除了不对国内开放外,接口调用还是收费的。倒不是说收费不行,而是在现阶段,要成为“生产力工具”,使投入产出比达到可接受的程度,恐怕还是有些困难。它更像是一个“省时省力”的简单效率工具、“逗你玩”的娱乐工具。

但即便如此,对ChatGPT的未来还是偏乐观的,尤其是在整合了微软的整个产品生态之后,如Windows、Office、Edge、Bing等。届时,所有产品的体验会迎来一次颠覆,一次效率大变革,对其它产品形成降维打击。

对比国内,一众大厂时至今日,才“被迫”官宣即将推出类似产品,一些大厂甚至还没有开始布局、开发。不得不说国产的“定力”,真是666。But,隔壁的Google在火烧眉毛之时,也表示了“愤怒”。可见,在新技术、新浪潮下,大家都像在“抓瞎”。国内跟风扎堆去了新能源、自动驾驶,百度甚至“All in AI”——可惜,全押在了自动驾驶,白白浪费了自家多年沉淀的搜索数据。

我们不禁会问,Why?讲道理,在互联网领域,国内并没有落后太多(时间线上),甚至还出了几家世界闻名的互联网大厂,但为何无法在(通用)AI领域开花结果?

论数据,百度、腾讯、阿里、字节、京东……都积累了十多年的海量用户数据。

论场景,社交、搜索、电商、内容……几大场景全都覆盖了。

论人才,各个大厂缺人才吗?

论算法,很多算法都开源了,或者也有论文可查,哪怕未公开的,以目前的人才储备,自研也不是没有条件。

论算力,各个大厂缺服务器、缺电力、缺机房吗?

但,为何没有走出一个ChatGPT?

以浏览器为例,同样开源的Chromium,微软推出了自家的Edge(还是在Chrome一统天下的2020年),而国内的一众浏览器全都只是换了一张Chrome的皮,并美其名曰“自研”。如今,微软可以在自家的Edge上高度集成AI,玩出新高度,而国内的大厂,恐怕只能“望洋兴叹”,依旧在琢磨如何变现、如何内置广告、如何获取用户隐私、如何提高流量……

讽刺的是,民间自媒体还普遍认为当下的OS、浏览器已经没有什么“门槛”了,也没有必要再“自研”,推出国产浏览器。就想问问,现在脸疼不疼?

什么叫“高瞻远瞩”?微软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但又为何会如此呢?

只能说,浮躁之风盛行,已经刮到了创业者、投资人的骨子里。

“板凳要坐十年冷”,别说十年,7年恐怕也没有几家能够坚持下来。创始人、投资者,都只想着盈利、变现,几乎不会考虑长远的科技发展趋势(哪怕可能的失败)。政策鼓励什么,一窝蜂挤进去;科技的风往哪边吹,又一窝蜂的冲进来。现在ChatGPT火了,可以预见,一大批大小厂、创业公司将涌入AI领域,在应用层面玩出花来——至于底层基础设施、未来的技术趋势,who cares?赚到这一波的快钱,就足够了。

仔细想想,即便BATJ等,又有多少在基础、底层领域做了沉淀?几乎清一色都是应用层领域,电商、短视频、社交等等,只有阿里、腾讯近几年开始涉足云计算、芯片等。对于需要科研人才、资金的持续投入领域,需要攻坚克难的领域,都是没有足够的定力和耐心的。

反观国外,且不说操作系统(Windows、MacOS、Android、iOS)、浏览器(Chrome、Edge、Safari、Firefox)、芯片等老生常谈的领域,在云计算、算法、大数据、AI等领域都已经布局了太多太多。而所有这些,都是短期内难以甚至无法盈利的。比如,浏览器,除了应用市场,几乎没有其它的盈利模式(没有广告),但不妨碍Google持续地投入和研发。

从平台、标准、生态的建设上,国内外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Google涵盖了搜索、操作系统(Android)、浏览器(Chrome)、广告、数据服务、邮件服务等;Apple涵盖了操作系统(MacOS、iOS、iPadOS、iWatchOS)、硬件(Mac、iPhone、iPad、iWatch、芯片等)、应用市场、多媒体等;微软涵盖了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软件(Office)、搜索(Bing)、云计算、硬件、社交(Skype)、邮件服务、代码托管服务等。各家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态上进行无限扩展、整合。

国内有这种能力的,目前只有腾讯、阿里,但其实际的相关布局和发展,依然没有看到一些影子。

想要摆脱目前的短视、浮躁氛围,恐怕还得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至少得等到解决了温饱、生存问题,衣食无忧之后……更进一步的,则需要解决基础科学及相关人才的保障体制、制度之后。而所有这些,目前看还有些缥缈……

另,关于算法和数据之分,一些观点有些片面了。即便是中文数据,对于微软、Google、Apple们,他们缺乏吗?不是说隔了一堵墙,Google就无法获取中文场景数据了,相反,在互联网上,他们(包括我们)可以拿到全世界所有公开的数据——各种语言的。这无关“言论自由”(相反,我们反倒有各种限制)。何况,微软、Google、Apple们还有海量的国内用户使用数据(通过Windows、Office、Bing、Chrome、Android、iPhone、iPad、Mac等等)。因此,即便是在数据领域,我们也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唯一有优势的,只有那堵“墙”……

最后,对ChatGPT的“盈利模式”表示佩服,收费的同时,还利用了一波舆论宣传为自己的模型免费“喂”数据,帮助其训练、完善模型,颇有“得了便宜还卖乖”、“被卖了还帮数钱”的风范。高,实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