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以来,写作的基本是正儿八经的文章,鲜有关于生活的日记、随笔。也许是出于对时间的恐惧,也许是因为变得世俗而少了烟火气。甚至,关于娃的成长记录也基本上以照片、视频取代了,而不再是平淡、乏味的文字。

在如此日新月异的时代,任由缓慢的文字流淌于匆匆的岁月时光,无疑需要一颗超然的心,它需摆脱凡世的价值观,如在安逸的午后,静静地沐浴在阳光之下,彻底放空自己。但显然,追求进步的步伐一日不停歇,便无一日安宁。

直至昨日的家长会,似乎一下子带入到了学生时代……那是美好而享受的时代,是属于自己的任性、无忧无虑、幸福的时代。

在娃被点名(表扬)的那一刻,久违十数年的感觉恍然间涌上心头,似乎感受到某种失去的东西突然回来了。此时,才发现,或许,自己跑得太快了……也许,可以稍作停留看看路边的风景?

遥想当年,甚是羡慕彼时被当做(伪)学霸的感觉。记忆犹新的,每每数学试卷发下后被当做标准答案贴在教室后面墙上被膜拜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大二之后似乎便消失了——对于此事,至今难言对错,一方面,学生会、副班等的分心,以及毫无规划的时间利用,到最后只能位列中游;另一方面,这种选择又似乎奠定了往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甚至由此改变了性格。

刚进入大学时,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往往是“现在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四年后,你们将会面对不同的结果……”确实,大一时各自不同的选择决定了往后的人生路。只是,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四年后大学毕业却也并不意味着结果胜负已分。在这一场长跑中,这只是开始……

大一时,班里都会组织学长、学姐(学霸)前来指点,对年少无知的初生牛犊无疑是好奇而羡慕的。但在彼时的选择之下,基本是无法享受到这种待遇了。而工作后,这种传承演变成了“分享”,受众变成了江湖老油条。此时,显然都在打着各自的如意算盘,有期待的,有不屑一顾的,甚至有怀疑的、阴谋论的。自愿、真诚的分享,成了KPI之外的一种奢求。而这在自己对知识、经验如饥似渴的年纪,却是可遇不可求的。似乎也是从那时起,心灰意冷的自己转向了“自学成才”之路。这种痛,在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在层出不穷的资料唾手可得的年代,再也感受不到了。只是,免费的是最贵的,缺少了方法论,缺少了摸索的过程,虽提高了效率、成绩,却似乎少了灵魂。

因此,昨日家长会当老师让自己分享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时,自己是受宠若惊的。并不只是因为得到了久违的这么一种机会,而是在于有人同样重视此事,有人期待着更进一步。在这种共同成长的环境下,对于娃的教育环境,显然是放心的。

有句话似乎很适合形容当下——“哀莫大于心死”。忙碌、应付,一切以结果说话,一切为了结果。恐怕对于很多父母,能让娃长大成人、考上大学,已经是最大的心愿,甚至,为了生计,忽略了娃的成长过程,和陪伴。

作为过来人,很多事情、问题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尤其各种理念、方式,自然不希望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如果大人都无法意识到自己可能面对的问题(尤其心理健康问题),自然不敢奢望下一代了。

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自古便已明确,而不是当甩手掌柜,交由抚养我们的上一代继续抚养下一代。

在当年,便戏称三四年就足以成为一个代沟,何况如今?高度依赖知识、工具的年代,上一代的旧思想、旧理念大部分都已过时。再加上科学的发展,甚至很多理念方法已被证伪。除去本身是世代知识分子家庭,大部分家庭鲜有开放的思维理念(虽然不见得一定是好结果)。

因此,唯一的解决方法便是学习,尤其是心理。现在愈发觉得作为一门学问、一门科学,心理学前途无量。无论生活、工作,还是教育、感情,甚至商业、投资……心理学的应用场景无处不在。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既是人作为群体的认可,也是作为领导者对群体心理的参透。

近几年在看的不少经济学、认知类书籍,都会提到小孩的某些教育问题。相比于完全凭感觉式(自己的认知、某种道德标准、社会规范等)的教育,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是根本之道。这也是现在对看书近乎痴迷的原因。

因此,当有人真诚地愿意交流、重视学习时,自己当然是乐意分享的。这也是写作的最大乐趣。

结果固然重要,但自己一向是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理念的,对过程和过程中的方法的执着,预期中的结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因此,从中远期目标往前分解,便可以就“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进行回答。实际上,如之前文章所述,自己不希望把这一辈的焦虑再转移给下一代。

《怪诞行为学》提到:

说到孩子,我们和他们都投入了太多时间——为了寻找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特长,让他们把一大堆活动都体验了一遍。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

父母和孩子的时间都是宝贵的,“八小时外”理念同样适用于孩子。既然如此,便自然希望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将其花在刀刃上,花在真正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上。

在贩卖焦虑、培训班盛行的当下,似乎更说明“降维打击”的重要性。一条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独木桥。相反,以过来人的知识、经验,亲自辅导孩子的成长方向,到一定的年龄再任其自主决策、自由发挥,或许更容易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俗话说:“财富是认知的变现”,此言同样适用于教育。还是那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总是需要对模糊的未来提前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