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脖话题#方舟子质疑中国雨人#成为热点,其中有一条围脖:

“#方舟子质疑中国雨人#方舟子和周玮,你支持谁? 我支持方舟子 16位数开14次方取整只有三种可能,11,12,13,进位的话是12,13,14。周玮可能不是智障,炒作相信他是天才的不是智障就是骗子,还有第三种可能吗?”——@热夜的梦

也就是说,只需要记住2个16位整数即可准确说出给定数的开14次方取整结果,根本无需计算,若算上进位,最多记忆4个16位数!对于任何有记忆的人来说(不管智商),这是个问题吗?

再有一条围脖,原文如下:

“【区域腐败排行榜:闽浙较重京沪藏最轻】人大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整理了1999-2007年的《中国检察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用“每万名公职人员的贪污贿赂立案数”来衡量地区的腐败程度。从数据看,福建、贵州、浙江的腐败程度位居前列,北京、上海和西藏的腐败程度最小。http://t.cn/8FqYNYJ”——@经济观察报

首先,忽略了政治等因素不说,也没有谈及人数、金额等关键因素。一个简单的例子:10÷100×100%=10%,100÷10000×100%=1%,能说100的FB程度比10轻吗?何况,有多少是没有或不敢公开的?评论还谈到反腐力度的因素,这多少不也能说明反腐更有成效、民风更开明么?

《史上最强脑力操》提到几个例子:

“‘全国一半的儿童在数学方面的表现低于平均值!’(《时代》杂志文章标题)”

“绝大多数人的腿比平均值多。”

书中解释如下(其实,无需解释):

“既然一半的数字永远比中数小,中数的概念就让前文《时代》的标题变得正确,但无论孩子们的表现如何,永远有一半的孩子会比中数的表现差。”

“‘心脏手术死亡率上升100%!’

“这是事实,不过不是一种有用的解读。这种类似的误导性报道随处可见。要小心那些为了吸引眼球的百分比变化的例子,深入思考数字背后的东西将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事实。”

还有一个数字影响决策的例子:

“比如你在去买车的路上顺便去买最爱吃的巧克力,你很生气地发现,每块巧克力从40美分涨价到1美元!所以你就绕路去另一家超市按原价买到了相同的巧克力。一会儿你注意到有个巨大的汽车广告牌子,上面的车正是你想要买的:原价12000美元,在半英里外的车库只卖11999.4美元。

“你一定不会绕路去买——谁会这样做呢,仅仅是为了省6毛钱?但那确实是你为巧克力做的!促使你做出不同决定的是百分比的变化:巧克力意味着150%的涨价,而汽车仅仅便宜了0.005%——不过1%的千分之五而已。”

另外,同时提到百分点的区别:

“比如,一份金融报纸报导说透支利率升高了三个百分点,是说利率增加了三个点,可能是从6%到9%,也可能是从22%到25%,这和上升3%是截然不同的。”

如此,可靠的数字带给人的心理和感受并不一定“可靠”,新闻、评论发布人完全可以出于各自的目的使用任何一种对其有利的数字形式:绝对数、比例、同比、环比、百分点……总之哪个更好看,更能“说明”问题,更能引发舆论关注,定会不遗余力地发掘数字潜能。

你还轻易相信媒体公布的数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