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讨论 BATJB 为何没有做出类似 ChatGPT 的产品,而是源于一个问题:“BAT 谁最先倒下”。或者说,AI 时代的 BAT 会是谁?

百度

信息孤岛的大环境下,百度的搜索入口价值不再。缺乏有效、高质的内容,百度仅剩一具空壳。因此,尤其在AI时代,其对标 ChatGPT 的“文心一言”也就没有丝毫竞争力可言。

阿里

电商混战和军阀割据背景下,淘宝、天猫成了不思进取的“地主家”。经过 20 多年的技术发展和用户教育,电商早已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技术,也没有什么坚不可摧的壁垒。买东西,比的就是价格、质量、售后,谁家更便宜(性价比)、售后服务更好,谁就能获取、留住用户。其产品性质注定只是“工具产品”,没有丝毫“黏性”可言。

而由淘宝、天猫衍生的支付宝、菜鸟、1688,也就难免“唇亡齿寒”了。

一面四面楚歌,另一面又身陷瓶颈。

阿里云、达摩院依然在蹒跚前行,看不到“爆发”的拐点。

何况,云计算、AI 也进入群雄逐鹿的时代,阿里云的先发优势似乎在被慢慢蚕食……

腾讯

如果没了微信、QQ,对于自己,似乎也没那么“艰难”——虽然,大家口中的“社交黏性”给了微信、QQ 极其崇高的地位——无论是社交关系,还是情绪宣泄出口。

但真正重要的关系,保持联系的方式依然还是电话。其它的点头之交、泛泛之交,不过只是一种社交礼仪。

说到底,它们也都只是“工具”,仅此而已。

本来,公众号是一个可以“依赖”的产品,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也就和其他“阉割版”产品相差无几了。如今,渐渐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字节跳动

主要是 3 个产品:头条、抖音、TikTok,全都是“娱乐至死”的产品。

算法是核心么?与其说是算法,不如说是对心智的麻痹。

利于“稳定”,但不利于社会、人的进步。也就注定要被管控,甚至收编。

京东

作为电商这一赛场跑到最后的,也只是电商,及其衍生的物流、互金了。

有什么无可替代的么?似乎也并没有……

分立

如今,恍然发觉,自己无意中也形成了“各取所需”、分而治之的习惯。

通识性、科普性内容,上百科;技术问题,问 Stack Overflow;新闻,上官媒;问答,有各种垂直社区;娱乐,哪里有上哪里;阅读,纸书;写作,Word、Blog、公众号等皆可;社交,微信、QQ、iMessage、短信、电话、线下;……

也就理解了为何国外一众小而美的 SaaS、独立站也可以活得很好。

尤其,自我觉醒之后,隐私、知识产权普及之后,数据、流量只会更加分散,难以再有寡头般的存在——除非类似 ChatGPT 一般神的存在。

因此,只会加剧“信息孤岛”,从而导致互联网生态逐渐封闭。

再看看现在的 AI,其基础是 2000-2020 开放的互联网所产生的海量数据。然而,未来呢?

崛起

就像数码相机的诞生,ChatGPT 并不是诞生在 Google、Amazon、Apple、Facebook、Twitter 等互联网巨头身上,甚至也不是 Microsoft 的产品,微软不过是充当了投资者的身份。

可以想见,国内 AI 时代的 BAT 也很可能不是现在的 BAT……

甚至,在“买”到算法之后,恐怕也难以形成类似 ChatGPT 的规模和智能。道理很简单,BATJB 之间会共享数据吗?可能吗?唯一的机会,在于在算法、算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数据优势——而这,也是新入场者天然需要面对的不足。

最后

关于马云回国,也许意义大于实际。他已经成了一种信号。在技术变革的当下,在亟需一个能打的 AI 产品的关口,在挽救就业、企业活力、经济的重压下,3 年前被关进笼子的“平台经济”重新背负起了重任。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