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艺术》第25章“团体迷思”中提到:

你曾经在某次会议上克制自己,没有说出你的意见吗?肯定有过。你一言不发,点头同意种种动议,毕竟你不想做个(永远的)“捣蛋鬼”。另外你对你的异议也许也没有把握,其他人也不傻啊,他们全都意见一致,那就不吭声吧。如果人人都这样做,就会出现团体迷思:一群智慧的人做出愚蠢的决定。

书中在文末得出结论:

如果你是一个智囊团的成员,无论何时,你都要讲出你的看法——哪怕这看法不是很中听。你要仔细考虑没有讲出的意见,必要时要甘冒被隔离在温暖团体之外的风险。

类似的现象在工作中屡次出现,即便在追求开放、民主文化的公司中也依然如此。想想每次评审会、讨论会、决策会等各种会议,在最后形成决议前,提出了多少不同的反对意见?又采纳了多少?——尤其是在面对“与己无(直接)关”的事项时?吃力不讨好,甚至得罪人的事情,基本不会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之。

此事有几个不同的角度:

  1. 提出反对意见但未采纳而保持原决定
    1. 会议决定执行成功了
    2. 会议决定执行失败了
  2. 提出反对意见且采纳了
    1. 会议决定执行成功了
    2. 会议决定执行失败了

即便从最优解(提议者角度)2-a出发,从结果论,大概率上受表彰最多的也并非提议者,而更大可能在“领导(决策者)有方”,或者是“团队的功劳”。但倘若遭遇2-b的结果,则责任的承担者必然是提议者首当其冲。

至于1-b,在结果论的公司,也基本不会表彰过程中“智慧”的提议者。

因此,四个角度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或者是损己(团队的刺头)利人,或者是不利己(直接)利人。作为会议的参与者,最佳策略便必然是“从众”。

“从众心理”是人的本性,“趋利避害”更是自然界千万年进化得来的天性。想要让人们保持理性,除非有更合适的评比和激励机制。因此,就书中的那个结论——“必要时要甘冒被隔离在温暖团体之外的风险”——基本不适用于提议者,试问,有几人愿意被扣上“不合群”的帽子?

而对于领导者,却是一个值得警醒的思维误区。犹如古时的军师、参谋,总需要有一个能时刻保持理性的智囊团用冷水浇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