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想做一些关于正则表达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的主题视频,或者总结一些经验文章,但在询问了在机关单位工作的某人之后,忽然觉得,这也许是一种“吃力不讨好”。

人们习惯于自己过去的行为方式,尤其厌恶接受新事物,或者改变已有的行为习惯。对于人类这一物种,这是数万年进化而来的本能。安逸,代名词是“安全”——只不过,这种“安全”在科技频繁更新换代的今天,更像是“作茧自缚”的伪装。

在生活方式、习俗上,在健康、科学,乃至子女教育上,这一点尤甚。

父母们已经脱离了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无法融入被电子化侵袭的世界。在他们眼里,还能“安全”地保持原来的方式生活么?

娃每天放学后的家庭作业,父母已经无能为力了,甚至,连每天的各种打卡也许都不知所措。他们或许觉得,当年的放养式教育也很好,依然能够适应如今,难道不是吗?

但,结果呢?只有身在其中的年轻父母参与者们才能感受到每天的鸡飞狗跳,才能知道什么叫“内卷”,才能体会什么叫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什么叫“知识大爆炸”。

历史和社会不是缓慢爬行的,而是在一步步地跳跃。它们从一个断层跃上另一个断层,其间极少有波折。而我们(以及历史学家)喜欢相信那些我们能够预测的小的逐步演变。[1]

自工业革命之后,信息革命是新一轮的“跳跃”,而每一次革命,都革掉了太多人——无论愿意与否。

先前的文章中引用过“四角天空”,这些又何尝不是活生生的现实例子?又何尝不是路径依赖之下的坐井观天?

都说有两件事情很难:一是从别人口袋里掏钱,二是把思想“灌输”给别人。能够主动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新观念的,可谓凤毛麟角。

于是,那些掌握主动权的,或者有了话语权,或者形成了降维打击。如今,有一个词很火——“信息茧房”,那些逃不开习惯、定势的,就在一个个精准的算法推荐之下,活成了别人想让你活成的样子。

这大概是这些想法的另一层现实价值,它们如一层层滤网,过滤出那些拥抱变化的,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未来。

因此,也许“曲高和寡”,也许“高大上”,也许“无用”、“边缘”,但自己还会坚持,毕竟,技术有价!毕竟,输入,再输出,是再正常不过的知识获取过程。至于其它的,与己无关,任其自生自灭吧……

 

参考资料

  1. 《黑天鹅》,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