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后,电视柜上的Switch已吃灰一段时间。因压力而压抑已久的热血中年直到近日才心血来潮开了新档,重温去年底的那份激情。

对于游戏,大部分家长都是“谈游戏色变”,生怕因此荒废了学业,误了前程,而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禁止。实际上,撇开“懒政”的问题,多半是出于对游戏的片面化、妖魔化态度。

从自己的经历来说,正是承载了美好童年记忆的小霸王、红白机的存在,才为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玩是孩子的天性,在那个单纯的年龄,快乐是如此简单,以至人到中年回忆过去时依然充满了一丝温存,而对当下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向往。

实际上,从去年入坑Switch后,便深深为其娱乐性和可玩性所折服,也对“寓教于乐”的认知产生了某种颠覆。在氪金网游当道的互联网世界,仍不忘游戏初心的精良制作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却又让人发自肺腑的感受着一种震撼。

因此,借机向妻子、儿子安利了一波。透过游戏,能很明显地看出不同人之间的巨大差异。游戏背后所折射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学习能力、想象力、解决问题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以及对人性、心理的琢磨、把握能力等,在游戏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甚至有人为了游戏而学习、掌握了日语!这种发自内心的兴趣,极大地推动着个人向未知的领域求知、探索、成长,而这远比家长、老师的强制、被动教育来得更为积极有效。

在《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中,同样的游戏时间之下,妻子甚至连基本的操作还不甚熟练,而一旁观看的儿子却已经能“指导”一番。因此,让儿子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的同时,也“强迫”妻子接受游戏思维的训练。而这种思维观念,自始至终贯穿在儿子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除了观摩大人们的游戏过程,还包括各种益智类玩具、游戏启蒙APP(数学、逻辑思维、英语)等。而几年下来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包括数独、华容道、拼图、简单的棋类(飞行棋、蛇棋、跳棋等)、积木等已是信手拈来,甚至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包括语言推理)常常超过父母的预期。

相比于文字、图片等的传统知识类教育,以游戏方式呈现出来的实践、应用类教育无论从兴趣、接受度,还是效果、效率上,都更胜一筹。都说会玩游戏的小孩更聪明,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各人之间差异的真实反应。

从小便被教育不要“死读书”,同时劳逸结合,这大概是对游戏最直接的诠释。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读”,还得会“用”,而游戏便是最好的方式。

另一方面,作为游戏的副产品,除去衍生品之外,B站等平台上的各种搞笑、攻略、技巧类等的二次创作,也侧面反应了游戏的魅力以及无限可能——且不说新增的“电竞职业”了。

至于“度”的把握,如之前所述,疏堵结合,激励、引导,再结合防沉迷系统,严格控制各项任务的时间,使小孩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其中,更重要的或许还在于培养小孩自身的自制力和内驱力。

 

后记

事实证明,当年“沉迷”于游戏的那批少年,长大后并没有成为“废柴”或“啃老族”,而是在各自的领域中奋斗着、前进着,努力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