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篇程序员vs医生的对比文章,其中对比分析了二者的收入情况。原文引用的曲线图中,程序员的曲线是高起点直线上升后迎来拐点缓慢向下,而医生的曲线是阶梯式上升,后期变为指数式曲线。

姑且先不考虑后期的单飞、创业情况,以职场中的标准晋升路径而言,实际上,都存在天花板,而单纯从收入角度而言,似乎程序员的天花板要更高一些,这其中还不包括甚为普遍的期权、股权情况。若再考虑创业的可能,那就是另一种故事了。

从另一个角度,平台对于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程序员,还是医生,离开了其所属的平台(互联网企业或三甲医院),无疑“价值”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当然,“头衔”对于医院、医生而言,还是相当重要的,就像其它行业的各种证书挂靠。同样,创业公司也大多会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员工重要(BAT等大厂)“背景”。所不同的是,程序员界没有所谓的职称,不存在外界赋予的公认的“头衔”,取而代之的是“P7”这种特定公司的标签。

然而,这些都还不是本质,二者的根本性差异在于其想象空间和防御属性。

众所周知,软件的边际成本为0,而边际收益无限;相反,医生的收入取决于病人的数量,其等于病人数量的加权和(即:∑病人数量*病人花费*利润率),无论是医生个人,还是医院整体,就诊、手术的数量都是有极限的,这就决定了,其收入的天花板也是可预知的、有限的。这就是《黑天鹅》中所说的:

有些职业,比如牙医、咨询师和按摩师的收入是不可能具有突破性的:它们受到在既定的时间内服务的病人或客户的最大数量的限制。[1]

同样,这也决定了医生的防御属性较强,而程序员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完美诠释了“风险”和“收益”的辩证关系。

比如,火出圈的“35岁门槛”。

尤其在经济下行期,程序员界各种转行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譬如,今天就看到一篇题为《40岁程序员,重新高考学中医,如今混得还不错》的文章,可谓将业内的焦虑渲染得淋漓尽致。

回到成长曲线,or,收入模式,究竟是选择下图中的绿线,还是蓝线?

两种成长曲线
两种成长曲线

在拐点(绿、蓝交叉点)之前,很多人只看到了稳定的绿色曲线远远甩开蓝线,且一眼能“预见”未来,真是“稳稳的幸福”。

然而,在拐点之后,却让人见识了什么叫“指数效应”。

此图甚是喜欢,完美诠释了“稳定”的代价,和“厚积薄发”的意义,甚至解释了“慢就是快”的哲学思想。

只是,在漫长的“积累期”,却是无尽的隐忍和坚守,尤其在面对绿线的诱惑时,更是容易引发对自我的怀疑,进而萌生转行的想法。

但量变终将引发质变,无论收入、经验、知识、阅历,都将迎来其拐点,并在其后迎来人生的收获期。

这实际上也印证了人生收入的大部分都是在40岁之后完成,因此,35岁,大可不必焦虑。

除去收入,此图也适用于学习领域,称其为“成长曲线”。自己奉行的理念是,保持大方向的专业度的同时,尽可能地横向拓展“知识面”,以专业的“点”带动知识体系的“面”,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而彼时,各个“点”之间的联系、互动和反哺,带来的是如跨学科融合的1+1>2效应。

在“成长曲线”中,拐点之前同样是积累期,无论是工作经验,还是人生阅历,或者是阅读、写作等等,都不过是为了拐点而添砖加瓦,此时,是为“输入期”。不必在乎过程的慢和长,而讲求知识的广度和时间的深度,如此,直至静待花开。

更为重要的是,此图对于收入、成长模式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要寻找那些具有“突破性”的职业和领域,单纯靠固定工资是不现实的,靠“一亩三分田”也是非常“脆弱”的。

每每焦虑之余,想想这幅图,都会归于平静。人生是一场长跑,短暂的领先和超越,又有何妨?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不被时代所抛弃,如何领先于时代……

 

后记

此话题实属老生常谈了,不过是《黑天鹅》思想的图形化表述,然而这些又都太普遍和日常了,以至于常常忽略或遗忘。也许,画一幅图,就解决了……

至于绿、蓝曲线所代表的“增长率”,公式分别如下:

绿线:y = x/3+1。

蓝线:y = 1.1x

即,绿线为以1/3为斜率的直线,蓝线为以1.1为指数的指数曲线,也即年增长率为10%。二者的交叉点对应的x在22~23之间,即x=23时,蓝线反超绿线,对应下来,大致为45岁左右。

当然,图中曲线只是理想化的表述,实际成长路径要更曲折,也往往伴随着“回撤”,并不是“一路向北”。

 

资料

  1. 《黑天鹅》,P26,《自由的溢价——从“黑天鹅”的角度看待职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