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更新了芝麻信用分,在100%守约的前提下,竟然被降了4分!对于一年增加不了几分的,4分可谓是天文数字了。再对比9月底收到的招行信用卡额度提升提醒短信,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讽刺!

唯一能联想到的几点理由:

  1. 618后就没在淘宝、天猫等淘系APP上下过单了(除去话费、燃气、有线电视等);
  2. 芝麻分上的信息完善一项,学历、房产等一直空白(除了先前绑定的工作信息——反正是阿里一家的,无所谓信息泄露);
  3. 成为SOHO了。

除此,再无其他。对于信用卡、房贷n年还款从未延迟一天的诚实、守信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无情的嘲笑。

从此事背后,也大致可以得知芝麻分的逻辑,本质上还是通过更多的数据(消费数据、收入、理财、个人信息等)建立某种模型,最终服务于自家其他产品。只是,既然初衷是“信用分”,当且只应当和“守信记录”有关,实在无法理解未出现违约的情况下降分的行为。试想,若银行无故降低信用卡额度,对于用户会作何感想?

实际上,今年以来,信用卡额度已提醒两次提升了。究竟哪个更能代表自己的信用?

这颇有点“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感觉,更有吸引在自家更多消费的嫌疑。——从这一点,便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芝麻分的客观性、公平性。

另一方面,早几年便“先见之明”地意识到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自Apple Pay开始推广、普及,目前已部分替代了支付宝、微信支付。想想,大数据及其基础上产生的大数据分析,还是相当恐怖的。

这里不由得担忧,是否要把各种会员卡取消,无卡、匿名消费?(相比于会员积分、会员价那点奖励,付出的代价会否太大了?)

此刻,突然怀念起现金消费时代……(鼓鼓的钱包相当有满足感……手动?)

ps.再想想应用区块链的可追溯的DCEP,未来的消费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