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往往保护弱势群体,同时让强者各尽其职,而不会帮助中间阶层巩固其特权,因为这样会阻碍进化,造成各种经济问题,最终还会给穷人带来最大的伤害。
——《反脆弱》
看到这段话时,是震惊的,是不安的,是无法相信的。然而,内心平静之后,却是让人无奈的,是现实的,是智慧的。
恰巧今日公布三孩生育政策,顿时舆论、媒体炸锅。于己,却是意料之中的意外——结果是已知的,却不知它来得如此之快。而就在前一天的周日晚21:30, CCTV-2中国经济大讲堂的主题是“老龄化加剧,养老金如何养好老”——演讲者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保实验室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郑秉文。
先摘要其中的部分数据。
- 七普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13.5%,60岁以上人口占18.7%。
- 65岁及以上人口占劳动就业人口比例,2020年为17%,预计到2050年为43.6%。
- 抚养比,2019年为2.65,预计2050年为1.03。
- 联合国预测的2100年中国人口数:高前景接近16亿,中前景10.65亿,低前景6.84亿。
- 已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联合国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比>10%,65岁以上人口占比>7%)。
- 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占15-64岁人口比重),2020年为17%,2030年预计为25%,2050年预计为43.6%。
60岁以上人口占比(数据源:央视)
数据令人惊讶吗?似乎也是在大家的预料之中,但对未来的预测,难免仍旧令人惊掉下巴。但只有这些吗?似乎还有更糟的……人口老龄化的必然结果之一自然是养老金的入不敷出。
养老金结余在2027年达到顶峰后,将于2028年首次迎来当期收不抵支,并于2035年枯竭。
对比这些数据,再想想最近密集出台的各种政策,似乎显出问题的严重性。大致汇总下:反垄断、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学区房改革、房地产税、户口政策改革、药品器械集采、扶持社会养老(民营资本)、医保异地报销、减税降负(个税减免等)……无一不深远影响着国家未来的走向和个人、家庭的命运。
生育政策的时间线上,2013年实行单独二孩,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开始实施,2021年5月31日推出三孩政策。
出生人口数变化情况(数据源:央视)
此时,不免问自己几个问题:
首先,单独二孩政策面对的群体和受益者是谁?出台时间的考虑是什么?
其次,全面二孩政策又是面向谁?2年(16-17)的生育高峰及之后的断崖式下跌各自有何影响?
最后,三孩政策又是面向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最关键的,身处其中如何应对?
决定国家经济的因素之一便是人口数,决定人口数的关键因素是出生率(以及基数)。而人口政策的影响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的,譬如此次全面二孩下的出生人口,其毕业工作的时间在2038-2041年(本科),此时方才进入“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阶段,开始积累财富并贡献生产力(GDP)。而在此之前的至少22年成长期,是看不到任何实质性影响的,甚至是需要(家庭、国家)付出巨大成本的。
另一方面,人口政策最忌讳急转弯,大起大落导致的结果便是20多年后资源(人力、物质、基础设施等)的错配(匮乏或浪费)。
因此,很自然地看到,近十年的生育政策多少是有些平缓的,但依然无法摆脱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仍存在较大的波动(16、18、20年)。
婴儿潮时期,如若相关资源无法跟上,等待他们的将是恐怖的竞争;滑坡时期,若新生人口无法跟上,前期投入的资源将产生极大的浪费,包括教育(学校、兴趣、职业)、医疗、基础设施等,最直接的例子,也许前几年大量增加的教师将面临转岗或下岗(这又回到专业选择的问题,专业的选择是有极大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的)。
以上恰好在前段时间的家庭卧谈会上聊起过(生育、职业选择、教育),殊不知国家的应对政策立马出台了,其影响可见一斑。
回到政策目标群体的问题,单独二孩很明显了,全面二孩似乎也容易推导,此次三孩政策,却颇有点像开头那段话所述。
某评论称“中产”为“既得利益者”,不免唏嘘。立场如何,最终还是看自身的屁股在哪儿。
由此,应对之道也呼之欲出……
首先,关于养老金,轮番地旁敲侧击已经很明显了,等到30年后退休时,不说退休年龄有可能延迟到70的问题,养老待遇也很有可能缩水,而需要依赖于所谓的第二、三支柱的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且,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也是板上钉钉(目前为15年);另外,缴费基数等也开始进入讨论范围,商业险将从政策等层面大力提倡和扶持。
而关于养老金的投资,目前中国三类养老金合计占资本市场的比重仅为1%,发达国家为24.5%,世界平均为21%。
其次,个人奋斗问题。
个人命运离不开时代的背景,无论专业选择,还是毕业后的职业方向确定,都需要紧握时代的脉搏,否则,若干年后,等待面对的就是“半路出家”的阵痛和后悔。
而对于身处职场拼搏多年的油腻中年,将不得不提前考虑后半生的去向和养老问题。
再次,子女教育问题。
是继续为了学区房押上六个钱包,还是继续参与培训班竞争,或者优先保障现有子女的抚养、教育质量?实际上,从政策背后的出发点来看,问题远不止这些,还包括住房问题(除位置外的面积等)、上一代的养老和医保问题、留守老人问题、夫妻职业发展问题等等,无一不是需要夫妻二人共同面对的难题。
何况,在普遍996、内卷之下,谈何资本陪伴子女的成长?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何从严监管校外培训——在保障教育公平之余,也在尝试解决教育上的内卷。只是,对于有条件的,或许反倒制造了另一种“差异化竞争”,使其形成一种“降维打击”。因此,对于普通家庭,或者寄希望于“基因变异”(产生天才,或多胎优势),或者尽自己(夫妻二人)所能全力满足、实现子女的一切技能(兴趣和未来)。
本质上,这反映了夫妻对自身学习以及子女教育、学校教育的理解。究竟是为了应试,走既定传统路线,还是走特长路线?是从文还是从理?——本质上又是兴趣、能力和就业的选择问题,以及对理想和现实的平衡问题。
或许,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夫妻自身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活到老,学到老”。
另一方面,顶层设计已经在不断吹风职业教育,可以想见,未来其将成为本科教育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况,经济重心从虚拟互联网经济重回实体制造业(尤其高端制造)后,必然需要更多的“蓝领人才”。二者叠加,已经在逐步引导预期、观念。
最后,关于养老金,补充几点。既然有各种“预测”,也不甚乐观,那么必然会在此之前采取相关措施(否则,就真如……)。从先前的国有资产划归养老账户,到鼓励、放开养老金入市政策等等,可以预见的,对资本市场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从1%至21%,可是不小的体量。
而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险若普及(相对目前),其关联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可以说,一场时代大幕正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