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行为》第21章中讲述了“选美竞赛”的例子:

在竞赛中,参与者要从100张照片中选出6张最漂亮的。如果参与者选出的6张照片最接近于全部参与者共同选出的6张照片,他就是获胜者。

这涉及到了“n重逆向思维”问题:

自己认为最美的——第一级推理;具有正常判断力的人们认为最美的——第二级推理;运用推理能力去推断一般人所推断出的一般人的意见——第三级推理……如此等等,还有第四级、第五级甚至更高级别的推理。

另一个类似的博弈游戏——“猜数字博弈”:

从0到100之间选一个数字,使这个数字尽可能接近其他参赛者所选数字平均值的2/3。

一级参与者:平均值50的2/3,即33。

二级参与者:一级参与者的2/3,即22。

三级参与者:二级参与者的2/3,即15。

……

如此往复,直至最终达到纳什均衡——0。

同样,在《金融心理学》中也提到了对逆向思维的分析:

市场有一笔买进,就有同样大小的卖出。如果大部分人买进,平均来说卖出者就是比买进者更大的主力。如果90%的人看多;那10%看空的力量就是看多的平均值的10倍。如果95%的人看多,看空的力量就是看多方的20倍。换句话说,绝大部分人看多,表明经典的派发过程接近尾声,市场即将反转。

并提到两个相关的心理效应——社会比较说服效应

社会比较:如果可行的话,人们喜欢用他人的判断作为自己判断的基础。

说服效应:我们更容易被一个可信的消息来源所说服,而不是可信的论据。

对于说服效应,书中提到:

很多人都认为证券价格是关于其价值的可信的信息来源,证券价格应该反映所有市场意见的综合平衡。这可能说服记者们用与当前金融价格趋势相符合的语言来描述经济形势。

但实际上,“市场走在新闻之前”,并不是价格导致了某种经济形势,而是相反,价格只是提前反映了经济形势。

因此,在市场中,一级参与者是占大多数的散户(国内市场);二级参与者是企业、机构、游资等“大户”;而三级参与者便是盯住最不精明的人(散户),采取和他们相反的做法的人。

书中称之为“大鱼吃小鱼”,实际上,小时候父亲还补充了后一句“小鱼吃虾米”。对于市场中的这种逆向思维,姑且可以称之为“割‘割韭菜’的韭菜”。

同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更是普遍:

美国西部淘金热时,大多数人充当的是“淘金者”,但却有一批人在向淘金者出售铲子、牛仔裤。

有人投资比特币,有人却“投资”矿机、芯片、显卡。

有人以写代码为生,有人却扛起了IT培训班的大旗。

有人做电商卖产品,有人却在卖电商工具(刷单、营销、运营……)。

……

最有意思的当属最近遇到的两个真实案例……

前不久有人在群里炫耀小程序流量主的收益,一众人表现出了各种羡慕嫉妒恨,和极大的“热情”。但在其加自己好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兜售小程序的!

而有趣的是,其最近的小程序收费涨价了……

另一个现实的例子:

从某社交平台上获知入群的信息,收到的却是付费入群的“机器人”般发送的消息。也才恍然大悟,原来其早已利用群成员开启了“割韭菜”之路。

粗略算一下:每人29.9,按每群300人、9个群计算,便是26910元。实际上,微信单个帐号好友数的上限是5000人、单个群人数最多是500,因此,一个帐号理论上可以赚取149500元。妥妥的割韭菜机器!

因此,有人想借自媒体赚钱,便有人赚自媒体人的钱——颇有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味。

而这,也是“平台思维”之所以横行世界的原因。

还有一类比较常见的略为高级的“割韭菜”行为……

目前,财经类尤其投资类公众号渐渐开始泛滥,各种股评、荐股、市场分析、小道消息满天飞——而这还是比较初级的割韭菜行为。

关注某些大V有一段时日,在分析其观点、思维和行文风格后,也渐渐看出一些端倪。所谓“无利不起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便表面上不荐股,甚至与市场无直接关系,到最后,也免不了“粉丝经济”——这是第二级行为。

更高级的,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百万+),若再加上“大数据分析”,那将是最直接的第一手信息,足以借此在资本市场获利!而这也是散户无法跑赢机构而被割韭菜的原因。

因此,即便对于“无私”的分享,也开始渐渐地打上一个问号,辩证看待了。

所谓“换位思考”,古人有“何不食肉糜”的无知,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睿智,若能站在对手的角度,以其立场“反其道行之”,便可四两拨千斤而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