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又称“宁为鸡头,不为牛后”,语出《战国策·韩策一》的“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意为宁可在小范围里为首自主,不愿在大范围中任人支配。

这话挺有意思,在实际的工作、学习当中,常能见到类似的例子。

某人升任小组长、小领导,此后便怡然自得,偏安一隅

甚至,不少从大厂专门跳槽去小厂、创业公司出任总监、CXO。

学校里,应试教育环境下,常根据成绩进行三六九等划分,于是“差生”破罐子破摔,而弱班中排名前几的却也不见得奋发图强,以期乌鸡变凤凰,大概率也是维持现状。

诸如此类现象,难说不同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但因此选择的不同人生走向却值得一番思索。

古有“孟母三迁”的现实例子,更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告诫,环境对于人的影响自古以来便是教育的重点。

回首自身的求学、工作经历,可谓选择的典型……

从小升初、中考,到换班、转学,再到高考,从小国企到民企,再到上市公司、大厂,走过的每一步,都显着某种不安分。只是这种不安分,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思想指导下,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目标驱使下,完成了某种蜕变。这种蜕变,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家庭。

一直以来,无背景、无后台、无经济、无人脉,拼不了爹,也无贵人相助,因此,如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只能“与书为友”。这大概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真实写照。

相比于在“三人行”中去选择适合的“环境”,无论鸡头、凤尾,知识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此层面上,书更像是“凤尾”的生存空间。

从小的教育——知足常乐、小富即安,造就了如今的社会。反之亦然,不断地攀比、晋升,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因此,有人选择解脱,选择享受,无可非议。如一根弹簧,当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所产生的形变便足以导致质变,击垮一个人。

有人说,鸡头决定了上限,凤尾决定了下限。这大概便是“圈层”的含义所在。而内在的视野、格局和心理承受力决定了一个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