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幼儿园的一件事情让自己深深感受到标题所述问题的严重性。

自去年始,举国上下,从中央到媒体,无不在讨论粮食浪费问题,甚至在去年底计划出台《反食品浪费法》,似乎一夜间存在上千年的社会问题突然成为致命的生死攸关的问题。然后,吃播被禁止,餐饮企业出台节约相关措施,并区分大中小份(似乎咖啡、奶茶等的大小杯概念被引入了一日三餐中)等等。

然而,就像当年的禁塑令,禁掉的只是大型超市等场所的一次性购物袋,并没有也不可能(可见的未来)全面禁止小超市、食杂店、农贸市场、夜市等等场所的使用,反而通过有偿使用增加了百姓的消费支出和不便性,并使相关企业徒增一笔额外的不菲利润。

同样的,粮食浪费问题也由来已久,本来只是——也应该属于道德范畴问题,理应通过社会道德规范去约束,却在一系列强制措施之下,凸显出双刃剑的另一面极端“副作用”。

自去年开始时,儿子所在幼儿园在午餐时开始推行自助模式——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食量自行决定盛饭菜的多少。然而,因为:一则学校规定了进餐的时间,二则老师为了纠正部分小孩拖拉的习惯而奖励优先吃完的,三则(无人监督时)小孩的饭量是依菜品而不是胃口而定的,导致小孩为了争第一,往往只盛小半碗,且几乎都不再加饭。而且,为了杜绝浪费,学校限制了盛菜的数量(仅限两份),这对于食量大的或者需要加饭的,难道剩下的半碗要吃白饭吗?有考虑因此而导致的小孩的饮食习惯问题吗?

最终导致的问题便是小孩营养不良、挑食,进而抵抗力下降。这一点从学校里增加的请假人数和天数便可知一二。而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家长尚被蒙在鼓里,以为自己的小孩在园里吃得很好,导致其在家里也无法通过饮食的改善去均衡营养。

这种为了KPI、流于形式的行政命令,最终买单的却是底层百姓。且,类似行为我们既没有决定权、选择权,更不可能通过价格去反应不同的诉求,只能被迫接受。这又谈何市场经济?谈何个性?谈何公平?难道在饮食、健康领域,也要劫“富”济“贫”?

无须说可以通过教育孩子的方式解决吃饱问题,试问,3-6岁小孩,在压抑和放纵、荣誉面前,有几人会选择前者?有家长监督时尚且无法完全自律,吃饭尚且是个问题,何况无人监督、任其自由选择时?!

因此,不禁要问:对此类社会问题难道必须要通过行政命令、法律的形式去解决吗?

行政命令和法律在解决社会领域涉及观念、道德、三观问题时是狭隘的、脆弱的,它无法像度量衡一样去强行统一人们的思想、是非观、道德观,更不可能全面考虑可能涉及的所有负面影响。企图通过后续的各种修正案再去矫正当初的失误,这样的成本是否太过高昂?更遑论某些出于政治化的决策了。

行政命令不应朝令夕改,法律更绝非儿戏,此类影响广泛、深远的决策,还望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