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某公众号发了一篇关于海外直播电商的文章,简单介绍了国外直播电商的现状,以及为什么“火”不起来的原因。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因此,也作一分析。

文中提到的原因包括:

  1. 市场空间(容量)小;
  2. 用户购物习惯差异;
  3. 物流、供应链等基础设施落后。

评论区提到的原因还包括:

  1. 国内的价格优势;
  2. 法制环境;
  3. 时间。

文章最后,作者用“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作为总结,表达“水土不服”的根源。

其实,在自己看来,这种差异远不只是“水土不服”这么简单。想想前些年亚马逊“水土不服”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为何?国内电商的野蛮生长,颇有“劣币驱逐良币”的势头。但论购物体验和售后服务,却是国内一众电商的鼻祖和模仿对象。亚马逊在2010年就做到了当日达(上海、苏州、杭州等)、次日达(沿海省份,包括县级城市),并且在退换货方面也是第一个做到包邮、上门取件、取件同时直接换货的。但就是这么一家“优秀”的电商平台,却在国内价格战、钻空子等等因素下,“成功”被挤出国内市场。

直播电商也是同理,“不讲武德”的国内电商,在低价、“最”等一系列宣传下,拉拢了一波又一波消费者。

这(价格、法制环境),是最直接的两个因素。

但仅此而已吗?

1、品牌官网

很多人不理解在品牌官网购物的行为。但在自己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

以自己为例,便是森海塞尔、Apple、Dell官方电商的用户。为何?因为它们解决了信任和售后的问题,使得消费者不必因为质量、售后等问题而担忧。它们完美解释了“品牌的价值”,作为一种背书,它是品牌和消费者之间信任的桥梁。但,不只是“信任问题”,选择官网渠道实际上还降低了时间、选择、机会成本。试想,如果遇到售后问题,与其与平台、卖家扯皮,还不如简单地选择更有保障的官方渠道。

这也是不看好天猫的根本原因(除非自营,但现在自营还有机会吗?),都2022了,购物、物流、售后体验还停留在10年前!

因此,既没有某个平台的一家独大,也不太可能选择三方平台,也就注定了直播电商的惨淡结局。

2、信息垄断

对于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比较敏感的国外而言,一家独大的结果便是“信息垄断”,而分散购物的潜在好处,便是可以打破“信息垄断”。因此,也就无法分析出比较全面的消费习惯,等等。

对于大件商品、品牌商品,如果都有官网自营电商,自己也基本会走上这条路。

3、明星效应

从层出不穷的追星方式上,也能看出国内外的差别。与其说是直播电商,不如说是买个便宜的同时,为“明星脸”买单。

这也间接反映了国内精神生活的匮乏。对于自己,与其看一场直播,不如看一场电影、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下一局棋、玩一道数独……这种无谓的时间付出,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4、时间

在自己看来,世间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成本”。很难理解花一两个小时就为了省几块、几十、几百的行为。倘若真为了省钱,提前加进购物车,在大促的时候直接下单不是更香吗?

别说什么高频、刚需、亟需,对于这类生活必需品,价格都已经很透明,竞争很充分了。米、油、盐之类的,直播电商能便宜多少?即便是大促,也不过在凑单时,满减几块而已。相比付出的时间,究竟哪个更值钱?

何况,以多年逛超市的经验,在与电商的竞争中,超市已经总结出了一套生存法则,在合适的时机去超市捡个便宜,不香吗?

 

以上种种因素,都让自己觉得直播电商哪怕在国内,也终究不过是电商竞争白热化之余的一个临时替代品。在法制环境完善后,在更多人意识到时间成本,丰富精神生活之后,直播电商也便到了退出舞台之时——至多,沦为某个小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