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圈缺乏“工匠精神”已是共识,个中原因也众人皆知。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的生命周期决定了“短平快”的特性,在这种背景下,能做到不坑投资人、不坑合伙人就已经很“厚道”了。

如何判断项目或产品的可靠性?

想起曾经的一段面试经历……

A公司曾作为T家的合作伙伴,借着QZone的流量入口红火了一阵。当初也以签到之名,尝试着成为了其中一名用户,并成交了一单。但,再往后,似乎销声匿迹,从此也沦为“僵尸用户”。直到那次面试,才愕然,原来它还活着。

收到面试通知前,再次打开网站,才发现,原来的帐号已经无法登录,提示的信息甚至显示“未注册”。有些惶恐。

面试时,在问到自己有何问题时,便提到了这个问题。得到的解释为,系统迁移、升级所致。有些惶然。是什么样的团队、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无视用户数据?无视系统的稳定性?无视用户的心理?自然,面对着这样的公司、产品,实在无法表示认同。尽管,负责面试的主管,态度诚恳,技术扎实。但,一己之力终究敌不过根深蒂固的团队文化。

类似的场景太多太多。总能不时听到如下对话:

“先满足功能,后面再优化……”

“用户还没涉及到这块……”

“初期不可能有这么多数据的……”

“大不了再数据订正……”

“敏捷开发,先上一版再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先占领市场,再打磨产品……”

……

数不胜数。总能出于时间、人力等各种因素,为其找寻借口。

另一个例子,某次天猫、淘宝的“已买到的宝贝”升级后,无法找到往年的历史订单,直到很久(一个月?)之后才恢复。那段时间,也是惶恐的。作为三大厂之一,作为技术先进性的代表,拥有着业界数一数二的人才,竟也在生产环境发生如此低级的问题。虽然,相比小厂,数据所幸没有丢失,最终找了回来。但这种与时间赛跑的产品开发、发布机制,实在让人担忧。

而大概也只有互联网界才容许有此情况发生,倘若实业领域也先出Demo版,然后Alpha、Beta……之后才发布正式版产品的话,八成公司已经面临无尽的投诉、赔偿而濒临倒闭了。

这种整体性的浮躁、投机风气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IT人,不断祸害着整个圈子、整个行业。以致于正常的态度到最后却被冷落、嘲笑,被关小黑屋。

换个角度,依靠时间、速度争取并留住用户的产品大多并没有太多的核心竞争力,多半是同质类产品,不具有足够的门槛或壁垒。因此,一旦形成红海,或失去时间上的优势,终将面临淘汰。

而实际上,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的投入,并非完全打水漂。而且恰恰相反,大概率走上良性循环;同时,也有利于构建积极、和谐的团队文化和氛围。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而远非仅仅依靠薪酬、福利,或年终。